漢光41號演習聚焦灰色地帶威脅,2027非唯一關鍵時刻
國軍2024年「漢光41號演習」以因應解放軍「灰色地帶」侵擾及2027年可能發起的對台行動為劇本設計,並呼應外界關注的「戴維森窗口」。然而,針對2027年是否為解放軍對台動武的關鍵節點,曾任美國太平洋司令的退役海軍上將丹尼斯‧布萊爾(Dennis Blair)認為,此一說法更像是宣傳口號,而非具體行動計劃。
布萊爾近日在台北參加地緣政經智庫主辦的兵棋推演時指出,美國五角大廈每年發布的中共軍力評估報告裡確實提到,2027年正值解放軍建軍百年,但這個年份的重要性屬象徵性大於實際具體意義。真實觀察下,解放軍現代化發展有長遠規劃,但並非局限在「攻台」這一目標,其軍力擴張著重於核武威懾、太空能力、航母戰鬥群和遠程補給支援等,這些領域的投資反映的是「全面性現代化」,而不是單一聚焦台海衝突。
布萊爾指出,若北京的確訂有明確的對台攻擊時間表,其軍事組建和資源調配方式應該會更有針對性,而目前並未觀察到這樣的轉變。他強調,各方雖需密切留意解放軍動態,但2027年不應被視為唯一的警戒時刻,雙方接下來幾年仍可維持一定的軍事平衡。他提醒,不應僅以軍事裝備和兵力數字簡單比較,而應評估各方在關鍵領域的具體任務能力。
對於本地防衛,布萊爾建議,台灣未來數年若持續強化具自主作戰能力的無人載具及沿岸、近海作戰武力,同時美國穩步推動高超音速武器等先進科技發展,則區域軍力平衡仍可維持。他認為,這種「任務匹配型」的抗敵策略,比一味追逐總量擴張更為關鍵。
談到解放軍過去30年的進步,布萊爾並沒低估其中國海軍、空軍、火箭軍的擴展速度,但也指出,戰場人員素質和協同經驗的積累仍明顯落後於裝備提升。真實戰場經驗並非短期大量演訓就能彌補,這也是武力成果的一大考量。
展望未來,台灣和美國在軍事安全領域還須持續合作、資源整合,提前應對各種可能挑戰。至於2027年是否將成為決定台海安危的關鍵點,目前評估,宣傳成分大於實質轉變,軍事現實則需根據實質能力發展做動態調整與應變。
智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