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後犯睏不是小事?盤點控糖妙招,遠離糖尿病威脅
吃飽飯後總是感到昏昏欲睡?不少人誤以為是血糖太高,其實餐後嗜睡與血糖波動有密切關聯。專家指出,當我們吃得過飽,消化系統會吸引體內大量血液,大腦相對的供血就會減少,導致餐後容易感到倦怠。此外,血糖是大腦重要的能量來源,無論過高或過低都會影響清醒度,因此掌控血糖變化對維持精神狀態格外關鍵。
高升糖指數(GI)食物,例如白飯、白麵包等,會被身體快速分解吸收,讓血糖在短時間急速飆升,再迅速下降,而這種劇烈的波動正是惹人犯睏的元兇之一。尤其空腹時若第一口就吃澱粉,更容易讓血糖劇烈起伏。不妨調整飲食順序,先吃蔬菜和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則留到最後,有助於減少血糖劇烈變動。
值得注意的是,長期血糖調節不良,不但影響當下精神狀態,更會提高罹患糖尿病的風險。醫界提醒,所謂「糖尿病前期」其實是可以逆轉的。根據醫學標準,若糖化血色素(HbA1c)介於5.7%至6.4%,就屬於糖尿病前期階段,透過改善飲食結構、規律運動與健康生活習慣,有機會讓血糖恢復正常範圍。
糖尿病已躍升為國人十大死因之一,根據2019-2023年統計,台灣20歲以上人口中,糖尿病盛行率高達12.8%,每八人就有一位罹患。發病與不健康飲食、缺乏運動及吸菸等危險因子緊密相關。而初期糖尿病常見無明顯症狀,若未加以控制,恐引發多種併發症,例如心血管疾病、腎臟病、視網膜病變等。
專家建議,大眾可以掌握「顧血糖四招」來遠離糖尿病威脅。首先,定期健康檢查至關重要;目前30歲以上民眾都能享有免費健檢服務,可及早發現異常,預防為先。第二,飲食力求均衡,多攝取原型食物、避免精製糖和高糖成分。第三,每周累積至少15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包含快走、太極拳、桌球等,結合阻力與柔軟性訓練。最後,戒菸能顯著降低罹病風險,因為菸品中的尼古丁會提升血糖,還會減低胰島素敏感度,誘發胰島素阻抗。
整體來說,想要避免餐後睏倦、降低糖尿病等慢性病風險,日常的選擇與習慣至關重要,從飲食、運動到定期檢查與遠離菸害,一步步建立起健康防線,才能維持良好的精神體力與長遠的健康狀態。
智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