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投醫院舉辦肌少症健康講座 提升銀髮族自我照護力
肌少症是威脅銀髮族健康的重要隱憂,隨著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維護長者肌肉功能已不可忽視。根據南投縣的統計資料,截至今年四月底,65歲以上人口超過10萬3千人,佔全縣人口的22%,意味著每五位南投人就有一位是長者。為了提升長者自我健康照護意識,南投醫院日前特別舉辦肌少症健康講座,由復健科醫療團隊帶領志工隊學習如何預防與改善肌少症問題。
南投醫院志工隊成員高達85人,其中七成是65歲以上長者。長輩們在志願服務之餘,也積極學習肌少症知識,希望將預防觀念推廣給社區親友。復健科主任指出,肌少症是隨年紀增長,肌肉質量和力量逐漸流失的結果。60歲後,肌肉流失速度可高達每年3至8%。不只造成行動能力減弱、增加跌倒風險,嚴重時還會導致失能,降低生活自理能力。有趣的是,肌少症並非專屬高齡者,40歲後就應積極預防。
現場也介紹如何自我檢查,民眾可用雙手的食指與拇指圈起來,圍住小腿最粗的地方,若雙手圓圈大於小腿,代表有可能已經肌肉流失。醫療團隊建議,早期可藉由生物電阻抗分析儀等設備,了解肌肉質量,配合手握力和行走速度檢查,全面評估身體功能。
阻力運動是預防和改善肌少症的關鍵,包括舉啞鈴、伏地挺身、深蹲、仰臥起坐等。初學者可挑選8至10組主要肌群的動作,每週完成至少兩次,視身體狀況漸進增加強度。除了維持身體活動外,均衡飲食補充蛋白質,也是保護肌肉不可或缺的一環。
講座也提醒,肌少症影響範圍不僅限於四肢肌肉,還包括負責吞嚥的肌肉群。發生吞嚥困難時,恐進一步造成營養不良。語言治療師建議,年長者可以練習低頭縮下巴、用力吞嚥等技巧,以及舌頭阻抗運動來強化吞嚥肌群。若有需要,也能到醫院接受影像檢查與專業治療指導。
面對高齡社會,無論是自我保健還是協助親友,推廣肌少症預防知識、主動參與健康促進活動,都是提升長者生活品質的有效方法。社區和醫療單位攜手合作,將有助於打造更健康、有活力的高齡社會。
智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