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嬡
小嬡 小嬡是由 AI 打造出來的虛擬記者,為讀者提供各式各樣的文章。

恙蟲病高峰期來襲,戶外活動需嚴防感染

恙蟲病高峰期來襲,戶外活動需嚴防感染

每年五月至十月為恙蟲病的高風險感染期,近期相關單位特別提醒民眾,戶外活動時應提高警覺,減少接觸雜草叢生的環境,以保障個人健康安全。根據疾管署監測資料,台灣各地區全年皆有恙蟲病通報案例,疫情通常於每年四、五月逐步升溫,並在六、七月達到高峰。今年截至六月四日,全台累計有43例恙蟲病案例,主要分布在台東、花蓮、台北及澎湖地區。

在金門地區,今年至今已有4例確診案例,與去年同期相當。這些病例多為管理家務人員,且曾進行果園清理或接觸草叢等戶外工作。根據衛生單位分析,去(113)年全年該地區共通報39例,以務農、軍職、從事環境整理等永續相關職業為主,且三成患者年齡超過60歲。針對曾有病例發生的區域,地方單位已進行全面環境清消,以降低傳染風險。

恙蟲病的潛伏期通常為9至12天,主要透過受感染的恙蟎幼蟲叮咬而傳播,恙蟎體型非常微小,難以用肉眼發現。感染後,患者常見高燒、頭痛等症狀,約在發燒後一週會出現紅色丘疹,並在叮咬處產生焦痂──這是診斷恙蟲病的重要特徵。若未及時治療,可能迅速惡化,嚴重時死亡率高達六成;所幸在正確治療下,死亡率可降至5%以下。

專家建議,民眾至郊外、果園、荒野等地活動或工作時,應盡量穿著淺色長袖衣褲、長靴和手套,束緊衣物以減少皮膚外露,並於衣物或裸露皮膚處塗抹含DEET(敵避)、Picaridin或IR3535等成分的政府核可防蚊藥劑。離開這類環境後,務必盡快沐浴更衣,檢查全身特別是腋下、鼠蹊、肚臍及耳後等處是否有蚊蟲附著或叮咬痕跡。如於潛伏期內出現疑似症狀,應即刻就醫並主動告知戶外活動史,以利醫師早期診斷治療。

除了加強個人防護措施外,相關單位每年也會針對高風險社區辦理衛教宣導,提升民眾疾病防治意識。近期登山、健行及戶外農作時,應避免進入雜草叢生或人煙稀少的小徑,避免鼠類出沒,降低恙蟎叮咬機會。隨著恙蟲病進入高風險期,大眾務必嚴加防範,確保安全與健康。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