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平三法修法後性騷擾申訴暴增 社福壓力爆表、替代罰鍰措施惹議
性騷擾申訴案件因性平三法修法而爆增,申訴數量在2023年達到2,650件,至2024年更攀升至3,130件。僅以台北市為例,2024年的性騷申訴件數暴增至1,080件,成長率為前一年的2.3倍。面對暴增的案件量,第一線社福單位與相關主管機關人力明顯吃緊,辦案負擔陡增。
針對現況,衛福部提出新型懲處思考方向,研議讓初犯且認知模糊的行為人以參加性平教育課程,用「時數抵銷罰鍰」作為替代處分。但此舉在社會福利工作者及婦女團體中引發高度關注。基層社福人員直言,現實中累犯不乏其人,單靠教化不足以遏止再犯。現行罰鍰部分,事實上也常遭遇行為人拖延不繳,加上繳款可由家人代勞,對部分經濟寬裕的加害者來說也缺乏震懾效果。因此,如果用課程完全替代金錢處罰,恐難維繫性騷擾防治法的威嚇與公信力。
台北市社會局婦女福利及兒童托育科科長粘羽涵指出,性騷案件在申訴與行政審理過程間,行為人與被害人原可進行調解,部分行為人基於怕留裁罰紀錄或心生悔意,會與被害人和解。但若未來規劃讓行為人只需參加教育課程即可抵罰鍰,可能導致行為人寧可隨案件審理結果被認定成立再上課了事,而不再重視與被害人和解的機會,被害人權益反被忽略。
婦女救援基金會也認為,參加教育課程對某些加害人並無實質約束,更憂心這些機制會讓受害者感受不到公道,進而加深心理創傷。事實上,多數受害者在經歷性騷擾後,身心壓力巨大,若行為人僅需「上課了事」而無其他實質的法律後果,確實難以服眾。
在性平三法修法後,除了行政處罰的行為之外,刑事犯罪的部分仍須經由司法機關審理。主管機關面對案件總量激增,開始思考如何在有限資源下兼顧被害人服務與行為人輔導,但各界共識仍偏向:「性騷案件不能單用教育取代所有的處罰,法律威懾力與保護機制缺一不可。」
現行討論方向聚焦:如何在有效遏制性騷擾的前提下,區分初犯、累犯、和情節輕重,提供個別化且務實的配套措施,同時維護受害者權益和心理公平感,並兼顧行政量能與社會期待。
智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