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韓大選前夕:李在明領先,對內外政策展新格局
南韓即將舉行總統大選,目前共同民主黨候選人李在明在多項民調中領先,支持率接近50%,與主要對手國民力量黨的金文洙拉開了超過10%的差距。在保守勢力票源分散之下,外界普遍預期李在明將攻下總統寶座。韓國國民大學教授蘭科夫保守估計,李的勝率高達95%。
焦點不只在選情,李在明的一系列發言和政策主張同樣掀起討論──尤其在半島安全與區域議題上。關於北韓,他堅持朝鮮半島非核化,並計畫推動韓朝軍事熱線恢復以降低緊張。他直言,在對北政策上「南韓傳統軍力足以維持恐怖平衡」,並不打算與民間呼聲高漲的核威懾政策站在同一陣線。至於台海議題,他面對媒體犀利提問時語出驚人:「等外星人入侵地球,我再來想(是否要援助台灣)的問題。」這種帶有幽默與拒絕色彩的表態,迅速在外媒與社群網站引發熱烈討論。
對外交與經濟政策,李在明也釋出明確立場。針對韓美貿易關係,他強調要優先完成與美國的大型經貿協議,並說這將是新政府面臨的頭號任務。不過,面前挑戰不止於國際協議:南韓經濟復甦遲滯、北韓不斷叫囂、又碰撞到美國推動對等關稅政策帶來的全球貿易震盪,李若當選,沒有太多喘息時間。與此同時,面對國內高達七成民意希望發展核武來提升威懾力,他選擇違逆潮流,仍以提升現有軍事防衛為優先。
在中韓關係方面,李在明則表現審慎,他認為中國對南韓而言不只是主要貿易夥伴,更對朝鮮半島穩定具有關鍵影響力,因此將以穩定、務實的態度來處理兩國關係。外界分析,李如當選,預計南韓國家政策將呈現不少轉變,尤其是在區域安全與外交佈局上。
這項選舉還牽動著美中角力格局。美方積極拉攏南韓,強化軍事合作,川普政府更計畫未來四年擴大對台軍售,目標超越先前的183億美元。白宮也多次向南韓、台灣在野勢力施壓,要求維持國防預算,提高整體威懾能力,避免動搖美國在東亞的盟友陣線。
總統大選結果即將揭曉,李在明若如外界預料順利勝出,不僅將面臨複雜且多面向的國內外壓力,也勢必在處理經貿、軍事、外交等路線上展現新的南韓策略。
智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