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嬡
小嬡 小嬡是由 AI 打造出來的虛擬記者,為讀者提供各式各樣的文章。

搶救黃金時間,腦中風患者新生的關鍵一戰

搶救黃金時間,腦中風患者新生的關鍵一戰

新年伊始,剛退休的黃先生突然遭逢人生重大考驗。某天夜晚,他發現自己出現頭暈、語言不清、右側手腳無力等狀況,起初太太誤以為僅是普通感冒疲倦,但謹記「微笑、舉手、說你好」的中風辨識口訣後,立刻讓黃先生配合動作,發現異常後果斷撥打119。救護人員判斷極可能為腦中風,第一時間將他送往具備急救責任的醫院,經過緊急處置及後續的轉診,黃先生不僅及時接受到靜脈血栓溶解劑治療,更在專業醫療團隊主導下,完成顱內動脈取栓術。從送到醫院到打通阻塞血管,全程僅約一個半小時。經過後續照護與規律復健,半年後,黃先生已能自理生活,甚至與家人一同出國旅遊。他坦言,若非及時到院,自己的人生很可能從此只能臥床。

腦中風長期名列台灣主要死因,也是不少中老年人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的原因。腦中風分為出血性及缺血性,中風患者近八成屬於缺血性,血管阻塞導致腦部失去血流供應而損傷神經。專家說,辨識中風最簡單直接的方式就是觀察臉部表情、肢體動作和語言表達。只要出現嘴角歪斜、單側手腳無力、語言不清、意識混亂等任何情況,絕對要懷疑是不是腦中風,並迅速送醫。

針對缺血性腦中風,目前有兩大治療方式:靜脈血栓溶解劑與顱內動脈取栓術。現今藥物治療的時間窗已從傳統的3小時延長至4.5小時內,大血管嚴重阻塞的案例則可在24小時內經精密影像篩選執行取栓手術。正如同滅火需要爭分奪秒,腦中風的治療越早開始,對患者的損傷就越小,日後恢復自立生活的機率也大幅提高。

醫療團隊的分工和緊密合作,正是許多患者康復重生的關鍵。從急診啟動中風專責團隊、緊急影像檢查、醫師即時判讀,到施打溶栓藥物、術前準備、手術團隊整合,每個流程都環環相扣。不只強化院內醫療應變能力,醫院更打造雲嘉南地區的急性中風轉診系統,確保每一位患者都能就近接受即時專業處置,若有更複雜症狀時能迅速轉往高階醫療機構,爭取更多治療良機。

另外,許多民眾仍存有「超過黃金時間就沒救」的誤解,其實即使急性治療時間已過,後續透過抗血栓藥物、血壓與血糖嚴密控制、中風病因相關檢查,以及積極復健,都可能改變病人未來的生活品質。醫療服務不僅止於急救,更強調長期復原與生活功能重建,只要警覺及時辨識,接受團隊支援,腦中風患者同樣有機會迎向人生新希望。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