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殺遺族的活路:不是「走出來」,而是「走下去」
自殺遺族的活路:不是「走出來」,而是「走下去」
65歲的萍,曾是大學畢業的知性女性,婚姻結束後,她選擇獨居於台灣,四名子女全數旅居美國。自47歲罹患重度憂鬱症以來,人生屢次與死神擦肩,靠著收租生活,卻在經濟壓力與孤寂中掙扎不已。2018年秋天,在美國小女兒家短暫協助照顧孫女返國之後,房產停租、賣屋無望,讓她身陷財務窘境。情緒低落、無助與愧疚感在心頭糾纏,自殺意念悄然滋長,終於在10月初進入身心科病房接受治療。
住院期間,醫療團隊根據萍的自殺高風險情境,即刻啟動嚴格的自殺防範措施:最初每15分鐘巡視一次,後因病房頻繁來訪的保險及房仲業者刺激,使她焦慮倍增,進一步加強藥物治療與觀察頻率。隨著住院天數推移,萍衝動性下降,逐步減輕監控。她明確表達想為女兒而活,並承諾暫緩涉及房產的重大決策,醫療措施隨之鬆綁。
然而,病情變化難以預測。一個普通的週末,基於萍的情緒已見改善,由前夫女秘書陪同,核准她短暫外出。回院前半小時,萍獨自上吊自殺,被緊急送醫後陷入深度昏迷。醫療人員與社工師隨即啟動危機小組,聯繫遠在美國的小女兒,並全程協助家屬處理照護、轉院與溝通問題。
萍的家人在深思熟慮後,決定遵從她生前意願,選擇安寧療護。安寧病房裡,家屬陪伴她走完最後一程,經歷三週靜默的斷食,最終安詳離世。經全體家屬討論,選擇不公開喪禮,僅以親人之間的祝福告別。事後,主治醫師及社工師持續為小女兒與目睹自殺過程的女秘書提供哀傷輔導,陪伴他們面對失落。
這段經歷反映出,醫療端面對住院期間的自殺悲劇,亟需緊急組成負責清晰、角色分明的危機應對小組,並於每個關鍵時刻為遺族提供資源與情感支持。專業團隊持續哀傷諮商,既協助遺族哭過痛苦的低谷,也大幅降低醫療糾紛的風險。對遺族來說,療癒並非「走出來」的終點,而是帶著理解、尊重與祝福「走下去」。面對生死之界,唯有陪伴,才能讓遺族逐步學會與悲傷共處,走向新的生活。
智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