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汽車產業稅制調整引關注 經濟部推階段性減稅
台灣汽車產業稅制調整受關注 經濟部規劃階段性減稅
近期美國針對進口汽車及其零組件的關稅新政策,讓台灣汽車產業的關稅與貨物稅成為熱議焦點。多位立委也呼籲檢討被視為「非關稅貿易壁壘」的高額貨物稅。為因應外部壓力與內部產業發展需求,經濟部傾向採取分階段檢討策略:優先檢討汽車零組件關稅與整車貨物稅,並爭取汽車整車關稅10至15年的調降緩衝期,貨物稅則規劃減半徵收。
目前台灣小客車整車進口關稅為17.5%,遠高於美國的2.5%和日本的零關稅。過去台灣汽車關稅曾高達60%,加入WTO後逐步下調。除去進口關稅,國內汽車還須加徵依照排氣量的25%或30%貨物稅、牌照稅、營業稅及奢侈稅,總稅負可達50%以上。政府官員坦言,這樣的稅制結構不僅在台美關稅協商中屢屢受到關切,在爭取加入CPTPP(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時,也必須面對和其他成員國一致的調整壓力。例如,CPTPP成員國越南承諾13年內將汽車進口關稅降為零,馬來西亞也將在11年內完全退場汽車進口關稅。相較之下,台灣沒有理由不檢視現行稅率。
根據統計,去年台灣汽車產業總產值超過5400億元,其中汽車製造、車體製造及汽車零件等相關產業約占整體製造業的2.5%。經濟部測算,一旦現行小客車進口關稅直接降為零,稅收損失將介於523億元至600億元間,可能直接衝擊8.26萬人就業。基於此,單次取消關稅方案難以推行,談判方向為爭取至少10到15年漸進調降期間,最終盼守住2.5%到5%的最低門檻。
政策規劃也涵蓋鎖定9到23項汽車關鍵零組件,例如引擎、變速箱、副車架等,將現有8%到16%的關稅調降至零,藉此回應美方訴求並提升國產車競爭力。貨物稅則建議先減半徵收,相關細節仍待跨部會溝通。
另為防範中國汽車零件經台灣轉口「洗產地」流向美國,政府加強審核進出口原產地,要求業者簽署原產地聲明書,嚴格管控中製零件進一步偽裝MIT出口。未來,政府也計畫推動汽車產線國產化,設定三年內國產化比率提升至35%,降低對中國零件的依賴。業者如更換零件,亦需經過合格驗證程序,確保轉型期間品質與供應穩定。
種種改革措施,將牽動台灣汽車產業結構與國際競爭力,後續發展持續受到產業界與政界高度關注。
智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