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汽車產業關稅及貨物稅政策調整檢討
台灣針對汽車產業的關稅與貨物稅政策近期出現重大檢討方向,面對美國促進貿易自由化的關稅新政,以及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的入會壓力,汽車整車關稅和汽車零組件關稅的調整呼聲再度升高。同時,現行針對小客車徵收的高額貨物稅,也在立法層面受到檢討呼籲,成為目前兩大稅制調整的重點。
消息指出,因一次性取消汽車整車進口關稅可能對國內汽車產業與相關就業造成嚴重衝擊,政策制定單位傾向分階段調整。首先檢討的將是汽車關鍵零組件關稅率,以及整車貨物稅。初步規劃包括汽車零組件稅率從原先的8%到16%,一口氣降為零,以順應國際競爭與回應美方要求,也可提升國產車的成本競爭力。而整車則爭取10到15年不等的緩衝期,逐年調降關稅,並設定2.5%至5%的關稅維護底線,以減緩對整體產業的衝擊。
貨物稅方面,目前小客車依據排氣量徵收25%或30%的高額稅率。考量產業競爭現實,政策建議將貨物稅減半徵收。不過,這項調整還需要跨部會協調,涉及財政部及審度政府稅收影響。根據先前評估報告,倘若小客車整車進口關稅由現行的17.5%一次降至零,推估會造成523到600億元的稅收淨損失,並可能直接影響超過8萬名相關從業人員。
相關調整趨勢同時與國際接軌。CPTPP成員國例如越南、馬來西亞,已承諾於11到13年內分別廢除高達70%與30%的汽車進口關稅,顯見整體區域關稅競爭壓力增強。台灣若持續堅持高稅壁壘,恐將影響外資投資意願與產業長期發展。當前國內汽車產業產值逾5400億元,汽車製造業、車體製造、零件製造產值分別為2077億元、683億元、2660億元,約占整體製造業2.5%,產業對國內經濟貢獻不可小覷。
此外,為避免中國製造汽車零件繞經台灣輸出美國,政策上已加強原產地審查機制,要求業者簽署「輸美國貨品原產地聲明」,並強化標示規範,防堵非MIT(台灣製造)商品洗產地風險。同時,積極發展汽車「非紅供應鏈」,預計三年內將國產關鍵零件比率提升至35%,並要求車廠更換零組件時給予合理驗證與調適期間,逐步排除中國製零件,建立更具韌性的國產供應鏈。
經濟部門正積極與相關部會與業者溝通,力圖政策調整平衡產業保護、國際競爭力和國際合作壓力。未來,台灣汽車產業稅制如何調整,備受各界關注。
智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