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事後避孕藥政策討論升溫
隨著台灣民眾健康意識提高,避孕相關知識逐漸受到重視,避孕方法的選擇與取得也成為熱門討論話題。近日,關於「事後避孕藥」是否應由醫師處方藥轉為可直接於藥局購買的指示藥,引發了社會各界廣泛的討論。由於涉及醫界、藥界、家長以及婦幼團體等多方利益與疑慮,相關政策如何推動,成為矚目焦點。
目前,台灣女性可選擇的避孕方式相當多元,包括口服避孕藥(事前、事後)、保險套、子宮內避孕器、陰道內避孕環、皮下植入劑等。根據婦產科醫師戴怡芸的說明,很多人仍存有「體外射精」或「安全期性行為」可避孕的錯誤印象,事實上即使在性行為過程中,前列腺液也可能含有精子,因此這些方法失敗率高。在醫師的觀點下,現階段CP值最高的避孕方法仍為保險套,而避孕成功率最高則屬於絕育手術。然而,無論選擇哪一種方式,建議女性應根據個人健康狀況和需求,與醫師討論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方案,並可向藥師諮詢詳盡的衛教資訊。
針對「事後避孕藥」開放購買議題,主管機關食藥署近日舉辦「用藥安全可行性試辦方案」會議,參考日本現行政策設計。日本於2023年至2026年展開試辦計畫,由340家藥局及婦產科診所合作,組成醫藥區域聯盟。當女性在藥局購買事後避孕藥時,需於藥師面前當場服藥,並在三週內回診接受追蹤。這一做法強調取得便利性的同時,也保障女性健康。
食藥署副署長王德原指出,如今民眾主動學習避孕知識的情況越來越普遍,反映不同人生階段存在的生育計畫考量。因此,政策必須兼顧醫療專業、取得方便及個人健康等層面。食藥署強調,目前正廣泛蒐集國內醫界、藥界及婦幼團體等意見,並積極研究是否規劃適合台灣國情的人體研究方案。未來不排除參考日本經驗,落實「醫藥區域聯盟」制度,透過現實操作流程提升避孕藥物供給與健康保障。
台灣避孕政策未來將朝向更多元與人性化的發展,讓女性根據個別需求,獲得充足資訊與合宜的醫療協助。隨著社會討論持續發酵,期待有朝一日能建立一套安全、便利又完善的用藥取得流程,真正守護女性的自主選擇權與健康。
智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