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首屆百大文化基地揭曉 全台110處推動文化深耕與國際鏈結
文化部向行政院會報提出「百大文化基地」政策,這項政策源自現任文化部長李遠上任後,主張要整合中央、地方、及民間在社區營造、地方創生、前瞻基礎建設等資源,將台灣由下而上改變地方文化的活力展現於人前。經過一年的政策規劃、落實與評選,在超過千件候選名單當中,來自全台各地共有110處文化基地脫穎而出。這批基地將共同肩負推動「日日都是文化日,人人都是文化人」的願景,藉由串聯地方特色與多元文化能量,帶動台灣文化進一步向下扎根與走向國際。
首屆「百大文化基地」於去年12月啟動徵選作業,採用中央、地方與民間協作機制,報名與推薦管道多元,包括自願申請、縣市政府、各部會及專業評審舉薦。由21位來自不同文化領域的專家學者組成評審團,選出最具潛力與影響力的110處文化基地。
這些獲選的文化基地分布於台灣各地,內容涵蓋文創聚落、工藝基地、藝文展演空間、獨立書店、地方文化館、社區營造點、歷史古蹟與影視文創等共七大類型。每屆基地扶植期為兩年。規劃區域主題方面,參考國發會六大區域發展策略,劃分為「淡蘭新都」(北北基宜)、「浪漫智城」(桃竹竹苗)、「濁水沃土」(中彰投雲)、「南國創域」(嘉嘉南高屏)、「黑潮原鄉」(花東)及「鯤洋跳島」(連金澎),以凸顯各地不同的文化底蘊、生態特色與歷史脈絡。
文化部表示,今年五月已為110座文化基地舉辦授證典禮,並集結73個團隊舉辦主題市集,作為正式啟動的展示。此外,亦與地方政府合作推出83條多元主題遊程,未來還計劃持續擴增,為觀光、藝文旅遊帶來更多新亮點。
為長期推動與永續發展,該政策強調跨部會協作。多次邀集國科會、環境部、教育部、客委會、農業部、國發會等,將科技、環教、青年壯遊、農村再生、地方創生等資源整合到文化基地平台,如國科會的「文化基地協作方案」、教育部的戶外教育資源、客委會舉辦台三線藝術季等,多路並進,提升基地影響力。
透過這些基地的串聯與行銷,官方希望逐步將文化觸角伸展到每一個生活角落,不僅讓本地居民在日常中與文化緊密相連,也提供國內外旅客探索台灣的多元視窗,朝以文化為台灣標誌的願景邁進。
智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