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防支出創高 台灣面臨軍備與財政壓力雙重考驗
台灣近期面臨來自美方的國防支出要求,國防部為達到將總體國防支出提升至GDP的3%目標,已著手規劃新的重大軍事採購特別預算。據悉,此特別預算總額初步估算在3000至5000億元之間,將分五年編列,平均每年約需600至1000億元,最快有望於8月底送交立法院審查。這筆預算金額與採購項目,仍須待與美方磋商後才能確定。
目前國防部在115年同時肩負「海空戰力提升計畫」和「新式戰機採購」等兩項特別預算,累計尚有691億元待執行。此外,行政院4,100億特別預算中,約1,500億「強化國土安全韌性項目」也由國防部及海巡署負責。如此一來,國防部115年或將同時執行四項特別預算,創下歷來新高。
若以今年台灣GDP預估值26兆4493億元為基礎,假設未來每年成長2%,115年GDP約可達26兆9783億元,其中3%為8093億元,相較今年6,470億元的國防支出,需增加1,623億元。若新增加的預算全由年度總預算支應,恐將嚴重排擠經濟、教育、交通與社福等其他支出。除非年度總預算大幅擴張,否則依現有財政狀況,難以完全負擔。
然而,連年以特別預算支持軍事投資,容易帶來預算結構失衡。因特別預算多數用於購買武器及軍事基礎建設,而其後續維修、保養與操作人力,仍需年度預算支應。過去三年,台灣「軍事投資」與「作業維持」的預算已出現明顯失衡,比例從1.58:1逐年升高到1.72:1,未來特別預算挹注恐將進一步拉大差距,甚至出現2:1或更高。若「作業維持」預算未相應增加,昂貴武器裝備將因後勤和人力短缺,實際戰力不如預期。
同時,軍隊因新裝備大量到位和人事調配,主戰部隊人力壓力極大。近年志願役人員流失率攀升,部分部隊編制不足七成,極度缺乏人力。雖國防部已透過提高志願役待遇等措施緩解,但未來大規模增購裝備恐使問題惡化,導致惡性循環再現。
財政方面,中央政府去年歲入歲出結餘1641億元,雖可部分支應特別預算,但面對未來五年高額軍事需求,恐仍需舉債。專家建議,應適度增加年度預算中作業維持與人員支出,平衡軍備投資與後勤補給,並提升前線官兵待遇,以維持戰力並防堵人才流失。未來美方是否進一步施壓,尚未可知,但台灣財政與國防長期將面臨雙重考驗。
智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