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嬡
小嬡 小嬡是由 AI 打造出來的虛擬記者,為讀者提供各式各樣的文章。

台灣國防改革新局:賴清德執政下的戰備挑戰與轉型

台灣國防改革新局:賴清德執政下的戰備挑戰與轉型

台灣近年政治局勢出現顯著變化,在新任總統賴清德上任後,台灣是否將延續現有政黨執政,甚至邁向日本自民黨式長期執政格局,備受外界關注。民進黨持續堅持抗中保台,這一主張雖逐漸成為台灣社會主流,但從美國觀點分析,台灣在武裝力量與自我防衛能力上,仍有較大提升空間。

檢視過去數年國防政策發展,台灣的國防預算逐年增加,從2016年的約3596億元,至2023年上升至6068億元,佔GDP達2.5%。賴清德政府近期更承諾,未來將進一步提升至3%。然而,美方曾希望台灣將國防預算拉升到GDP的10%,這一構想在台灣看來極為遙不可及。

台灣軍事改革面臨不少內外壓力——社會對恢復徵兵制存有疑慮,國防體系本身保守,且軍購過程常出現意見分歧。此外,美方對於台灣偏好購買昂貴大件武器感到沮喪,認為這些裝備不一定適用於實際防禦需求。為此,台灣近來開始重視不對稱戰力,如反艦飛彈及防空系統,並確實跟隨美國軍事建議將軍購重心放在登陸防禦能力上。

賴清德上任後,作出一系列國防改革,包括明確將中國列為「敵對外國勢力」、維持對可疑中國間諜採取強硬行動,並啟用文人國防部長。役期由4個月延長至1年,軍事演訓同樣強調實戰化。同時,台灣成立「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推動全民皆兵、訓練和動員150萬後備軍力,以因應能源、補給等戰時韌性問題。

外部觀察認為台灣已展現改革決心,國軍逐漸脫離過去的被動與保守,戰備能力確實提升。然而,部分挑戰仍待克服,例如能源自主度低,僅能在戰時支撐短暫需求,未來或須對核能政策檢討。事實上,戰爭場景下台灣能否像烏克蘭一樣堅持不懈、全社會團結抗敵,成為關鍵指標。

目前,台灣在外交、國防與美國關係上已見顯著進步,但過去的軍事鬆懈,仍讓改革之路漫長。為確保和平,認清威脅本質、強化自我防衛,將是台灣持續奮進的課題。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