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教育部長推動「一邊一國」理念與教材改革引發爭議
近期,台灣教育部長鄭英耀在立法院重申台灣與中國屬於「一邊一國」的立場,強調這一觀點「毋庸置疑」。為落實此理念,教育部計劃編撰涉及國家認同和識讀中國威脅的教材,期望提供學生「正確的」史觀與資訊,進一步深化青年學子的國家認同教育。
鄭英耀也對大學生在校園內為大罷免活動擺攤連署表達支持,認為這是學生言論自由及公民參與的表現,應該受到尊重。然而,此舉引發社會各界對於教育是否被政治滲透的疑慮。批評者指出,教育部長利用仇中情緒來政治化教材內容,甚至限制學生接觸多元觀點,這將限制台灣學生視野的發展,對未來的人才培育與國家安全構成威脅。
在國際經貿層面,美國前總統川普廣泛運用關稅作為對外施壓工具,各國均難以應付。台灣行政當局則選擇「奉賠到底」,並藉此機會推動台灣經貿「脫中入北」策略。教育部長鄭英耀則進一步將這種政策思維延伸到教育領域,通過組織由公民、社會及歷史教師組成的輔導團,著手編寫反映國家認同和中國威脅內容的新教材,計畫於暑假前推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建議國中社會科與高中歷史課本應加入聯合國大會第2758號決議文及相關歷史文獻,但文本明確未提及「中華民國」或「台灣」,同時加入開羅宣言、舊金山和約以及中日和約等文獻,說明日本已放棄台灣主權。此種內容安排被認為呼應美歐針對台灣地位的政治操作,強化「台灣地位未定論」,並為「脫中」政策提供理論基礎。
此外,因應兩岸交流可能帶來的風險,行政院陸委會與相關單位呼籲大學加強風險意識,鄭英耀也禁令大學與中國被標定的「統戰三校」及「國防七校」進行交流,配合陸委會提供的識讀中國教材,全面深化青年的相關認知。種種舉措被解讀為執行總統賴清德提出的「洗滌人心」政治工程,其目標是從教育根基塑造下一代的政治意識。
值得注意的是,賴清德曾公開宣稱要推動國家重建、社會改造與洗滌人心,相關政策與教育部的調整密不可分。而有關「一邊一國」、「務實台獨」或「台灣國」等主張,與現行中華民國憲法相抵觸。2019年課綱修訂即出現「去中國化」和割裂中國歷史的問題,如今教育部更計劃將此類立場寫入教材,可能使年輕世代對國家認同和中華文化產生混淆。
批評者指出,新課綱及相關教材可能在不清楚區分「中共」與「中國」的情況下,培養對立情緒,這不利區域和平。政治因素深度介入教育現場,扭曲民主核心價值並逐步擴大社會裂痕,對台海和平的長遠影響值得關注。同時,政治介入使得校園環境日益複雜,言論自由的界線也面臨挑戰。
在大罷免活動中,多所大學為避免政治干預,禁止學生在校園內進行相關連署活動,但教育部長鄭英耀卻將這些學生行動視為合宜的言論自由與公民活動示範。與此同時,黨政軍退出校園的規定往往僅針對在野黨,執政黨則例外,凸顯校園政治管理上的不一致。
整體來看,台灣目前面臨複雜的內憂外患,政治壓力已逐漸滲入教育系統,這種趨勢深刻影響教育政策與學生心智形成,未來教育的開放性與中立性如何維持,將是全社會必須共同面對的重要課題。
智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