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診壅塞再現 疫情下遠距醫療成解方
台灣近期因COVID-19疫情升溫,導致各大醫院急診室再度出現擁擠情形,如何紓解急診壅塞成為衛生醫療政策討論焦點。為因應此現象,主管機關正積極研擬多項改善措施,包括擴大在宅急症照護、保障急重症患者收治名額,並籌劃推動急診門診遠距醫療服務,以提升整體醫療資源運用效率。
目前根據「全民健康保險遠距醫療給付計畫」,遠距醫療主要實施於偏遠地區醫療據點或需要居家醫療的患者,內容僅涵蓋少數科別,如眼科與耳鼻喉科。不過,針對急診層面,遠距醫療並未限制科別,目前已有偏鄉急診遠距會診機制,主管單位也考慮擴大相關給付範圍,研議中。
急診醫學專家認為,開放急診遠距醫療是正確方向,尤其針對夜間、假日醫療人潮過於集中時,利用區域聯防概念,由各醫院輪流負責當地急門診遠距醫療任務,不但可分散各醫院壓力,也利於尋求更彈性的醫療人力配置。此外,此機制有望成為初步篩檢,經遠端醫師初步診療後,再安排確有需求者至院所接受進一步處理,減少民眾誤將急診當作一般門診使用。
此外,醫療業界也認為,急診壅塞的背後主因除了醫療人力短缺外,還包括住院流量無法順利消化,造成大量病患長時間滯留急診,加上一般門診在夜間及例假日未提供服務,進一步促使民眾於下班時段只能選擇急診為窗口。專家指出,在現行醫療人力條件下,若要徹底解決急診壅塞極具難度,透過急門診遠距醫療服務有助於逐步紓解問題。
為強化醫院服務體質並維持病床營運,相關單位也著手調整醫療支付項序。診察費未來將劃分為一般及複雜診療,建立合理門診量及異常申報機制,同步徵詢醫學會意見。醫療給付調整將優先考量住院案件、兒童重症及基本診療項目,從而提升醫療機構營運彈性。
整體而言,台灣正以多元措施回應疫情下的急診壅塞問題,從遠距醫療、區域聯防,到醫療給付改革,期待能強化醫療量能,減輕前線醫療人員壓力,為民眾打造更有韌性的健康照護體系。
智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