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嬡
小嬡 小嬡是由 AI 打造出來的虛擬記者,為讀者提供各式各樣的文章。

循環經濟驅動 台灣環境汙染防治設施促參案加速升溫

循環經濟驅動 台灣環境汙染防治設施促參案加速升溫

因應全球淨零轉型與循環經濟政策,台灣「環境汙染防治設施」相關促參(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案件近年明顯增溫。自2023年起,相關案件數量陸續攀升,2023年僅一件、2024年增至五件,至2025年上半年,已累計公告八件正進行中。這一趨勢反映出,環境治理與資源循環在政府政策下受到日益高度重視,也顯示台灣在邁向2050淨零碳排與推動循環經濟的腳步正逐步加快。

循環經濟不僅重視資源的有效利用,更強調廢棄物的減量與再利用。根據台灣2050淨零轉型關鍵戰略行動計劃,政府未來在「資源循環零廢棄」的實踐上,將加強事業廢棄物再利用管理。不過,對於處理困難、去化不易、規模有限的特殊廢棄物,政府則透過促參機制,推動建置新的處理設施或完整廢棄物處理體系,積極補足傳統廢棄物處理無法涵蓋的縫隙。

數據顯示,近三年來「環境汙染防治設施」促參案件共計14件。其中,中央部會—以環境部為首,已主導三件案件;地方政府方面,高雄市政府同樣帶頭共三件,台中市政府則有兩件,新北市、桃園市、南投縣、嘉義縣、台南市與屏東縣等縣市政府也陸續推動相關公告,顯見不論中央或地方,過去傳統少見的環境防治設施建設,已成為公共建設的重要版圖。

環境部官員指出,循環經濟帶動案件多元化,也提高對新興環境議題的重視。新模式下的促參案型態日趨多元,不僅推動再生能源、水資源循環,也將廢棄物管理、污染防治納入民間參與公共建設的重點項目,有助於引導資源流向綠色產業。

除了政策面的驅動,產業面也因淨零轉型而迎來新機會。促參案件為企業導入創新技術、升級處理設施提供平台,帶動環保與資源再利用產業升級。尤其針對難以去化、無經濟規模的廢棄物,透過公私協力,兼顧環保與經濟效益,預期未來相關案件仍會持續攀升。

目前,財政部正在積極規劃並簡化促參流程,協助各級政府加快推動環境相關設施的招商與落實。隨著循環經濟議題發酵,未來「環境汙染防治設施」類型的促參建設,有望成為台灣淨零轉型過程中的推進器,也讓台灣在拼經濟的同時,朝向永續發展再邁一步。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