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資源錯置?台灣詐騙猖獗 民眾質疑政府消極
台中豐原發生五口之家命案,讓全台震驚,同時也引發對當前治安和司法效能的廣泛討論。與此同時,近期詐騙案件急遽攀升,僅六月全台就發生16,388件詐騙案,平均每天有546人受害,財產損失高達89億元。民間質疑,政府在處理詐騙案件上的態度與效率,遠不及其他案件來得積極果斷。
最新資料顯示,司法檢調在過去半年內,大量資源投注於偵辦個資法與偽造文書等類型案件,經常發動全台搜索與羈押行動。這些案件多與政治或公職人員相關,司法系統被外界認為傾向於針對特定對象嚴查。與此同時,與全民財產安全息息相關的詐騙案,卻遲遲未見明顯改善。詐騙手法日新月異,犯罪集團持續橫行,社會大眾不禁質疑,是否司法資源被錯誤分配,導致真正危害民眾的犯罪有了可趁之機。
根據一份由聯合國毒品和犯罪問題辦公室(UNODC)於今年4月發布的報告,台灣已成為東南亞日益猖獗的網路詐騙及洗錢活動中心。雖然官方單位迅速反駁這項說法,強調損及台灣形象,但現實中的詐騙統計數據和受害家庭的困境,讓社會觀感與官方說法產生明顯落差。許多民眾深感無奈,認為造成台灣形象受損的,並非外界評價,而是內部對於詐騙問題的消極與司法系統的政治化傾向。
以桃園地區為例,投資型詐騙連年高居發案榜首。不少市民畢生積蓄、養老金甚至整個家庭的生活都在一夕間化為烏有。許多被害人報案後,資金實際追回的成功率極低,無法真正彌補損失。地方民意代表等多次向相關單位要求,加強多元宣導與反詐機制,但面對層出不窮的新型詐騙,防不勝防。
社會普遍期待,政府及司法檢調將重心回歸到保護民眾財產安全,提升查緝詐騙集團的決心與效率。呼籲將查辦詐騙的標準和行動力度,比照敏感型案件進行全台大搜索、大規模羈押,才能真正減少受害,重建社會信任。當前若只著重清算異己,而忽略犯罪者猖獗,恐將持續損害民眾權益,家庭破碎的慘劇也將難以終止。
智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