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嬡
小嬡 小嬡是由 AI 打造出來的虛擬記者,為讀者提供各式各樣的文章。

從酪梨模型看台灣國際觀教育的轉型

從酪梨模型看台灣國際觀教育的轉型

當代台灣社會高度重視國際觀的培養。面對全球化浪潮,即使來自四面八方的新聞資訊唾手可得,「國際觀」的養成卻遠非每天關注國際新聞、瀏覽外電頭條那麼簡單。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特聘教授劉美慧認為,傳統國際教育過於注重事實傳遞與知識堆積,忽略了學生應該如何以概念性思維汲取世界經驗,進而發展出能跨越時空的不朽理解與實踐行動力。

過去,國際教育在課堂設計經常流於「點狀融入」。例如,講能源議題時順帶比較各國情況,或以「世界各國童玩」等活動形式,讓學生認識不同國家事物。儘管這些活動可提供多元知識,卻容易令學生只觸及碎片化的事實,難以形成更深層的全球視野。劉美慧將此現象比擬為酪梨模型:表面的「果皮」即為可查詢的事實與資訊,真正的重點應該落在「果肉」——探究能力,以及最核心、能夠滋養終身學習力的「果核」——概念性理解。

酪梨模型的精神體現在課程設計上:與其不斷堆積表面事實,不如引導學生掌握「文化同質性與異質性」等抽象核心概念。比方說,在介紹各國童玩的過程,重點不在於學生背誦多少種玩具名稱與產地,而是思考為什麼不同地區的人會有相似的遊戲方式,或怎樣因應環境而創造出獨特的遊戲道具。只要學生真正理解背後的核心理念,未來無論遇到飲食、節慶或任何國際主題,都能舉一反三。

隨著網路與人工智慧技術發展,事實取得空前便利,現代學子的學習重點轉而落在資訊判讀、知識組織及跨主題應用能力。秉持這一理念,2020年度的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2.0,提出更系統性、以核心概念出發的教學方針,致力深化學生的國際觀與全球脈絡意識。

實際上,國際觀的培養早已不止於認知層面。在國際文憑(IB)課程理念啟發下,劉美慧強調「國際情懷」同樣重要。這包括多語學習、跨文化理解,以及全球積極參與。學生不僅要擁有語言溝通基礎,更要學會如何尊重差異,並且勇於投身跨國行動,例如海外服務學習或多元文化交流計畫。這些實踐經驗讓台灣學子逐步連結世界,並從中認識自身與世界的互動關係。

總體而言,國際觀的養成不僅僅局限於「看見世界」,而是帶著核心概念主動理解、參與並實現跨域溝通與合作。台灣的國際教育實驗仍在持續演進之中,期待未來的世代能以更宏觀的視野,與全世界一起學習、成長。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