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保健食品關稅調降引發熱議:價格高漲與健康權利的拉鋸戰
台灣保健食品價格居高不下,消費者正為高額關稅埋單。近來在台美貿易談判壓力下,政府計畫將保健食品進口關稅自現行30%下調至20%,此舉引發社會熱烈討論。尤其在美國對台加徵32%關稅的背景下,此政策調整成為推動改革的催化劑。
以銀寶善存50+女性綜合維他命為例,美國售價約每顆3至4元新台幣,然而台灣藥局售價卻高達近9元,單瓶差價超過700元。據統計,台灣每年在膳食補充劑上的消費金額高達1059億元,代購和出國購買已成為許多消費者的慣例,甚至被視為旅行計畫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外界批評台灣目前30%的保健食品關稅遠高於國際標準,美國關稅僅6.4%、日本14.6%、韓國8%。儘管財政部提出五年內逐步降低稅率至20%的目標,但專家認為調降速度依然過慢,且幅度不足以對價格產生明顯影響。立法委員王世堅直言,即使關稅調降至20%,台灣仍是全球保健食品高價區,犧牲的是全民的健康權利。
醫界人士也指出,保健食品不僅是日常補充品,對糖尿病、癌症等患者更有輔助療效。高額關稅實質上增加了民眾的醫療負擔。部分業界專家呼籲,台灣應積極加速調降不合理關稅,除了保健食品外,汽車等其他產品領域同樣需要改革,這將成為台美貿易談判中重要的籌碼,並為消費者爭取實質權益。
這波關稅議題在網路社群掀起熱烈討論,PTT板上有網友感謝川普「終於有人真正關注台灣人的健康」,更有人戲稱「川寶德政!」,認為美國的加徵關稅反倒成了打破台灣高價壁壘的推手。許多聲音批評台灣保健食品售價荒謬,「出國帶保健品直接省下機票錢」、「在台灣藥局買真的是盤子行為」。
另一方面,部分民眾質疑政府僅調降關稅不足以解決問題,「關稅降了藥局不一定跟著降價」,擔憂改革只利進口商而非最終消費者。有聲音指出,若未同步放寬網購管制,台灣本地的保健品高價結構依然難以打破,消費者的負擔將持續存在。
整體來看,台灣保健食品關稅問題牽涉到民眾健康權益與市場價格透明度,也凸顯出在全球貿易趨勢下,台灣急需加快改革步伐以提升消費者福祉。政府如何有效調整稅制與完善通路管理,未來將成為市場與社會關注的焦點。
智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