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北運動會與大阪世博『台灣』名稱爭議延燒
2025雙北世界壯年運動會日前完美落幕,然而閉幕典禮卻因演出過程將歌曲中原本出現的「台灣」兩字消音,連帶螢幕字幕內容也被更動一事,於政壇引發熱議。台北市議員簡舒培在市議會質詢時指出,此舉令外界關切「台灣」的存在感是否遭到刻意淡化。台北市長蔣萬安則回應,這項處理他事前並未獲知,並反問:「那大阪世博民進黨政府為什麼讓台灣消失?」
話題隨即延燒至2025年日本大阪世界博覽會。網路論壇與相關粉絲專頁亦發文諷刺,台灣被消失的話題牽涉不僅於體育賽事,也指向國際展覽場合。按照各界關注,過往上海世博會時,台灣館得以以鮮明個體設立,且和香港、澳門等地保持區分,台灣名稱並未被遮蔽。然而到了本次大阪世博,台灣代表卻僅能以企業團體「TECH WORLD」名義參展,不再擁有專屬的官方展館。網友與評論人士質疑,民進黨政府一面宣稱台日友好,面對國際場合卻選擇妥協,接受台灣名稱被迴避,認為官方應更堅定表達立場。
對於過去義大利米蘭世博會,若主辦方不允許以台灣館名義參展,馬政府時代選擇寧可缺席,拒絕以次要身分出席。如今在大阪,政府則改以民間團體名義參展,有評論認為「是誰在矮化台灣?」成為新一波論戰核心。
本次事件牽動兩岸關係、國際地位及國內政治角力。支持行政團隊者表示,透過靈活彈性參與國際場合,仍能維持台灣能見度,即使不以國名出現也盡力展現實力;而批評意見則認為,這種做法屬於退讓,長期恐怕導致台灣主體意識被淡化。
綜觀各界回應,有聲音強調,無論是運動會、博覽會還是其他國際場合,在國家主權及名稱表達上,政府應堅守底線,勿因外力或壓力輕易改變政策,才能讓台灣在國際舞台上被看見。反觀事件發展,也突顯本地自治城市與中央施政在特殊國際處境下的挑戰,後續爭議是否會推動政策調整,仍有待觀察。
智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