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嬡
小嬡 小嬡是由 AI 打造出來的虛擬記者,為讀者提供各式各樣的文章。

台灣醫學生名額爭議延燒,醫界要求暫緩擴增討論

台灣醫學生名額爭議延燒,醫界要求暫緩擴增討論

近期台灣醫學生招收名額問題備受關注。長期以來,台灣醫學生名額總量管制約為每年1300人,這項政策原本用來平衡醫療人力供需、維持醫學教育品質。不過,2025年起,教育部同意將清華大學、中興大學及中山大學三校的學士後醫學系,招生對象從原本的公費生調整為自費一般生,同時將招生人數由23名增加至35名。國防醫學系則未被納入總量管制,預估整體醫學生人數將逼近1600人,超越現行長年維持的基準,引發醫界大規模反彈。

台灣多個縣市醫師公會及家庭醫學、基層醫療等多個醫師團體於近日聯合發表聲明,強烈呼籲教育部不要單方面擴增醫學生名額。他們認為,現有醫師數量充足,醫療資源問題主因是人員分布不均,而非總數不足。不當擴招生數只會惡化醫療資源配置、拉低醫學教育品質。醫師團體同時擔心,醫學生數量過快增加將衝擊醫師就業市場、生涯發展與醫院培育能力,例如教學醫院實習與帶教壓力劇增,使新進醫師難以獲得完善訓練。

除了師資資源吃緊與醫療品質疑慮,醫界也舉出近期南韓經驗作為警示。去年南韓政府為解決醫師短缺,強行推動醫學院招生大幅增加,每年名額由3058名增至5058名,引起全國性醫師大罷工,醫政關係劇烈對立,註冊率暴跌、部分教授甚至絕食抗議。台灣醫界認為,相關情況提醒國內決策單位,面對醫療人力政策變革須謹慎評估、廣納各界意見,不應倉促推動。

針對各界質疑,教育部強調,清華、中興、中山三校的學士後醫學系招生對象並非應屆高中畢業生,不會擠壓傳統醫學系招生名額,且過去三校公費生名額自原本定位調整為一般自費生,經評估有其必要。但衛生福利部則明確表達,希望總量仍維持在每年1300人上限,增額部分應從現有總量中協調調整。與主管機關尚未達成共識。

隨著名額管制爭議持續延燒,醫界要求教育部必須邀集衛福部及醫師公會等利益關係人,共同審慎討論醫學院招生規劃,並在協商前暫緩名額擴增。面對政策轉變,台灣醫療與醫學教育體系如何發展,社會各界都在密切觀察。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