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梅雨季氣候異動分析與風險提醒
台灣每年5至6月進入梅雨季節,這段期間的天氣變化對各地降雨及日常生活影響甚鉅。中央氣象署於29日發表最新天氣趨勢,指出今年梅雨季節的總雨量預估落在「正常至偏少」區間,溫度則可能由「正常至偏暖」發展。氣象專家強調,儘管近期赤道太平洋海溫趨於正常,類似海氣環境過往資料分析指出,5月中南部降雨略少、有乾旱傾向的可能性升高,但整體梅雨鋒面何時形成與降雨型態仍存在一定變數,建議民眾持續關注最新氣象預報即時調整應對措施。
回顧今年春季,台灣受到較多次寒流與強烈冷氣團的影響,2至4月間共有2波寒流、2波強烈冷氣團及4波大陸冷氣團頻繁報到。平地測站紀錄顯示,今春平均氣溫僅20.4度,低於過去氣候平均值,成為2011年以來同期第三冷的春季。降雨部分,北部與東北部受鋒面、南方雲系及華南雲雨區多次襲擊,2至4月累積雨量達321.3毫米,較歷年平均282.8毫米為高,中南部則大致與往年持平。
進入5至7月,東亞季風預計於5月中下旬逐步建立,梅雨鋒面在台灣附近徘徊,勢將帶來多日連續降雨。氣象專家解釋,冷暖空氣交會時容易出現停滯型鋒面,短時強降雨或豪雨等劇烈天氣事件機率隨之升高。反之,間歇未降雨日數增多時,氣溫則有較大幅度升高現象,梅雨末期更需警覺極端高溫帶來的影響。
進一步分析過去資料,梅雨累積雨量年際變化呈現大幅度波動,降雨從低於200毫米到接近900毫米不等,南部山區長期作為該季主要雨帶,中北部則自5月初開始進入降雨高峰,南部通常落後至5月中下旬後才明顯增雨。專家提醒,南部山區的梅雨對於區域水資源供給意義重大,須密切留意降雨量分布。
值得注意的是,雖梅雨累積總雨量未見明顯增減趨勢,但時雨量集中現象加劇,短時強降雨頻率提高,致災風險隨之攀升。不少地區因此面臨排水、土石流與水土保持壓力,地方應提早檢視排水設施、強化防災準備。另由於梅雨鋒面易與雷電共伴,民眾從事戶外活動時需防範雷擊與強風。面對不確定性的天候未來,及早防範、彈性應變,才能降低極端天氣帶來的影響與損失。
智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