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讀國父史蹟與南島文化 建築探索多元共生
為促進大眾對歷史與族群多元的理解,國立國父紀念館今年推出一系列「走讀國父史蹟與多元族群建築文化活動」。從4月到7月中旬,規劃10條代表性走讀路線,邀請民眾走訪全台多個歷史場域與文化空間,親身體會台灣豐富的族群文化底蘊。本週舉辦的「走讀義築與南島文化——台東南迴」路線,帶領參加者沿著南迴公路跋涉,深入探索台東地區建築與文化交織共生的現象。
這條路線特別強調南島語族與當代表現的建築語彙之結合,展現台灣文化多樣性的真實樣貌。活動行程由台灣義築協會專業團隊帶領,學員們不僅拜訪了台東義築工作站,更前往香蘭之森,參觀利用國產柳杉為主要材料、融入自然環境設計的木構建築。這些空間實踐了永續建築與共榮共生的理念,也讓參加者思考如何透過建築延續與保存在地文化。
行進南迴公路途中,隊伍陸續探訪新香蘭部落及舊香蘭遺址,深入了解南島語族的當代生活與史前文化延續。當地居民親自導覽,帶領大家走進排灣族的拉勞蘭部落與阿美族的沙撒拉克部落。參加者透過壁畫、器物與族人生命故事,親身感受原住民族深層的文化力、歷史底蘊與生活魅力。
這場走讀活動不僅僅是文化探索,更可視為一次身體力行的實踐,反映孫中山三民主義所強調的「族群共融」與「文化尊重」精神。國父紀念館館長王蘭生表示,原住民族文化與當代建築語彙的結合,是台灣多元文化最具體的展現,也與孫中山追求「天下為公」理想高度呼應。
透過實地踏查,學員們得以認識在地原住民族群的生活場域、文化實踐與歷史脈絡,也促使大家思索,多元族群如何在共同記憶中對話、於台灣這片土地共築未來。此外,活動倡導建築作為文化載體,不只承載空間使用功能,更保存族群記憶、推動文化持續發展。
後續仍有多條走讀路線陸續展開,歡迎對歷史文化、建築美學和族群議題有興趣的民眾報名參加,一同踏入台灣南島文化的歷史現場,體驗多元共生的社會力量。更多資訊可至國立國父紀念館官方網站查詢。
智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