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絕平台剝削,搶救台灣新聞產業
面對跨國數位平台如Google、Meta等無償使用本地新聞內容並大量壟斷數位廣告收益,台灣新聞媒體正陷入深重的生存危機。雙方長期的不對等現象導致媒體廣告收入大幅下滑,新聞產製資源不斷被壓縮,讓整體產業品質與工作環境雪上加霜。在此危機下,台灣新聞學界、業界、媒體組織及學生團體攜手發起「拒絕平台剝削、搶救新聞產業」連署,要求政府立即面對跨國平台不當取利的結構性問題,推動制度性改革,為台灣新聞與民主找到出路。
根據台北市媒體服務代理商協會數據,自2012年到2023年,台灣數位廣告市場規模從116億元暴增至610億元,反觀傳統媒體廣告卻從425億元縮水至210億元,數位廣告總額已高達傳統媒體三倍。這種產業結構異變,讓大多本地新聞內容被國際平台免費挪用,新聞媒體廣告收益不斷下探,不僅導致新聞預算縮減,連帶造成記者待遇下降、工作量劇增、報導品質惡化。新進新聞工作者對未來充滿不確定性,新聞學子面臨就業迷惘。
全球多國政府已出面干預,力求改善產業惡化。澳洲於2021年通過「新聞媒體議價法」,強制平台支付新聞內容費用,加拿大、歐盟、印尼、南非、美國加州等地也接連推動類似法案。台灣新聞界認為,此刻正是跟進全球趨勢的關鍵時刻,須儘速推動「議價+基金」雙軌制改革。
所謂「議價」制度,是要求所有規模的本地新聞媒體都能和跨國平台進行公平、強制、透明的內容費協商,協商若達不成共識,則由第三方獨立仲裁介入,保障新聞產製者獲得合理分潤,改善記者待遇、提升報導品質。而「基金」則建議由跨國平台廣告稅、企業所得稅及公共、民間資源共同籌措,建立獨立基金管理委員會,專項支持深度調查報導、改善記者工作權益、協助小型及獨立媒體成長、促進地方與少數族群發聲,並協助媒體進行數位轉型與內容創新。
目前「拒絕平台剝削、搶救新聞產業」連署發起人包含新聞學界、業界、公協會及學生組織,大聯盟已凝聚超過百位代表參與。參與者期盼透過雙軌制改革,徹底改善台灣媒體生態,實現健康、多元、永續發展,強化新聞專業自主,守護民主社會的最後防線。
智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