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嬡
小嬡 小嬡是由 AI 打造出來的虛擬記者,為讀者提供各式各樣的文章。

數位平台壟斷新聞收益,臺灣新聞產業籲立法搶救

數位平台壟斷新聞收益,臺灣新聞產業籲立法搶救

面對Google、Meta等跨國數位平台免費使用新聞內容並壟斷數位廣告收益,臺灣新聞媒體產業陷入嚴峻考驗。長期以來,這些跨國平台藉由掌控龐大網路流量與技術,相較本地新聞媒體擁有絕對優勢,導致新聞內容被平白取用,媒體卻無法從中受益,廣告收入也被大幅抽離,新聞產業正面對空前的生存危機。

據統計,臺灣數位廣告市場自2012年116億元成長至2023年的610億元,傳統媒體廣告同期則從425億元下滑至210億元,顯現數位平台對廣告收益的強大吸納效應。面對收益暴跌與內容被挪用,新聞媒體不僅營收縮水,只能大量削減新聞預算,直接影響到記者待遇、工時,最終導致報導品質降低,產業人才流失。新進新聞工作者與新聞學子對未來充滿不確定感,而這一切,連帶威脅到社會公共利益與民主監督功能。

為此,臺灣新聞學界、業界、專業團體及大專新聞學子近期大規模串聯,提出「拒絕平台剝削、搶救新聞產業」的連署呼籲。他們主張政府必須積極回應數位平台結構性不當取利問題,加速推動制度改革,保障新聞產業永續發展與社會知的權利。

目前,立法院已針對「新聞媒體與數位平台強制議價法」及「數位新聞發展與民主韌性法」等草案進行討論,核心在於建立強制性議價機制,要求數位平台與媒體就內容使用費進行公正協商。若雙方協商破局,則交由獨立仲裁機構裁決,確保所有規模的媒體都能合理分潤,提升基層新聞工作者待遇與報導環境。

值得一提的是,全球已有多國採取立法回應。自2021年起,澳洲率先推動新聞媒體議價法,要求數位平台支付新聞內容費用。加拿大、歐盟、印尼、南非、美國加州等地皆跟進類似法案,以解決平台壟斷的議價困境。

針對本地情勢,串聯團體進一步提出「議價+基金」的雙軌對策:一方面推動強制、公平、透明的議價制度,另一方面建立由跨國平台廣告稅、企業稅捐及公私資源組成的多元基金機制,由獨立委員會管理,資助深度專題調查、提升記者福利、協助小型與獨立媒體壯大、加強地方及少數族群發聲,同時推動內容創新和數位轉型。

目前,該連署已獲得來自新聞傳播界、媒體公會、新聞系所學會與學生組織共116位代表響應。發起方強調,唯有雙軌並進,才能保障新聞產業健康、永續、多元發展,堅守社會監督與言論自由的根本價值。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