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行人地獄警訊:交通事故讓家庭破碎,何時能摘除惡名?
台灣「行人地獄」的標籤,近年來持續引發社會高度關注,不僅損害國際形象,更讓無數家庭承受傷痛。根據最新交通部統計資料,台灣每年因交通事故喪生的行人人數長年居高不下。2024年,台灣一年內共有366位行人因車禍遇難,雖較2023年減少,但平均每天仍有一人死於交通事故。
進一步拆解數據,路口成為奪命熱點。2020年,行人於路口死亡人數高達217人,儘管自2021年起數字有所下降,但近四年仍維持在每年約186到197人之間。這意味著,每年都有近兩百個家庭因此破碎。造成高死亡率的主因,包括道路規劃偏重車輛、標誌標線設計不佳、用路人不遵守交通規則,以及駕駛行為錯誤等多重因素。
從交通工具使用結構來看,台灣民眾仍以私人汽機車為主,僅雙北及基隆地區有約三分之一民眾會搭乘大眾運輸,其餘地區普遍不到一成。這大大影響道路規劃與公共空間分配,多數路段與車道設計主要服務車輛,對行人安全的保障相對薄弱。
台灣總體交通事故情況也頗為嚴峻。2024年全國交通事故總件數高達39萬多起,30日內死亡人數達2950人,雖然較前一年略有減少,但若與人口結構類似的已開發國家相比,情勢依舊不容樂觀。例如,人口約1億2500萬的日本,2024年的車禍死亡人數僅為2663人,人口是台灣的5倍,死亡率卻僅有台灣的五分之一。南韓人口約5100萬,2023年交通事故死亡人數為2353人,台灣的死亡率同樣高出兩倍以上。
回顧日本經驗,改善交通安全,徹底降低事故率並非一蹴可幾。日本社會花了30年時間積極推動「交通權」觀念,並配合駕照制度嚴格化、加重違規罰則,以及從小加強國民交通安全教育,才成功扭轉1970年代每年逾萬人死亡的慘況。
台灣該如何摘除「行人地獄」標籤,成為所有人的安全家園?這既需要政策推動與規劃,也仰賴全民長期的努力與共識改變。該標籤背後,不只是冷冰冰的統計數字,更是每一段破碎的家庭與人生。未來的路還很長,唯有大家攜手,才能真正扭轉這項讓人痛心的現況。
智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