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嬡
小嬡 小嬡是由 AI 打造出來的虛擬記者,為讀者提供各式各樣的文章。

台灣「行人地獄」標籤難解 車禍死亡率遠高於鄰國

台灣「行人地獄」標籤難解  車禍死亡率遠高於鄰國

台灣「行人地獄」形象難撕,車禍死亡率高出鄰國數倍

台灣長期存在「行人地獄」的標籤,對國際形象帶來陰影,更讓許多家庭付出慘痛代價。根據交通部近10年的數據,雖然行人死亡人數自2019年458人高點後稍有下滑,2024年仍有366名行人喪生於交通事故,平均每天都有一條寶貴生命在馬路上消逝。進一步分析,2024年約有一半的行人死於路口事故,2021年以來,每年行人路口死亡人數維持在186至197名之間,這些數字背後,是數百個家庭因交通意外陷入無可復原的痛苦。

探究事故背後的結構性問題,台灣以車輛為核心的道路設計和規劃模式是元兇之一。專家指出,雙北與基隆的民眾搭乘大眾運輸的比例僅約三成,其餘縣市甚至低於一成。這個現象意味著絕大多數人都依賴私人交通工具,無論汽車或機車,進而讓道路規劃始終以「方便車輛通行」為優先,忽略了行人的空間與安全感。私有車輛量大、停車需求猛烈,再加上道路標線、號誌規劃不夠完善,還有用路人缺乏法治觀念、不當駕駛行為橫行,讓台灣的交通問題始終無法獲得徹底解決。

2024年全國交通事故件數高達39萬3918件,30日內死亡人數為2950人,雖較去年的3023人略減,卻仍在國際間呈現高原期。對比之下,日本人口約為台灣五倍,但2024年僅有2663名車禍死亡人數,換算下來台灣的事故死亡率是日本的五倍。即使是人口多出台灣兩倍的南韓,2023年車禍死亡人數約為2353人,台灣依然高出其兩倍的死亡比率。單就經濟與科技發展看似進步的台灣,交通安全卻仍深陷危機。

改善交通安全的難處亦有前例可循。日本在過去30年間,歷經「交通權」倡議與政府下重手修法,加上國民從小學習交通安全,才逐步擺脫「交通戰爭」惡名。除了嚴格罰則與駕照審查,日本更將行人權益列為優先,這一連串改革換來今日有序的交通環境。

至於台灣,撕下「行人地獄」標籤路途仍然遙遠。究竟大眾、決策者和用路人是否準備好持續投入、堅持改革,直至每位行人在街頭都能放心行走,還是個未解的問號。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