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行人地獄困局:交通事故數據揭社會痛點
台灣「行人地獄」標籤難以撕下,交通問題長期困擾社會
台灣「行人地獄」這個標籤多年來揮之不去,對國際形象造成嚴重衝擊,也讓無數家庭承受沉重代價。雖然近年統計數字略有改善,但事故死亡人數依舊高企。據相關數據顯示,過去十年,每年行人死亡人數約維持在400人左右,雖以2019年458人為高點後逐年下降,2024年仍有366人死於交通事故,換算下來,平均每天都有一名行人因此喪生。
進一步分析發現,2020年行人路口死亡人數達217人,在歷年行人死亡案例中,有近一半死於路口。即便到2021年後,路口死亡人數未再突破200人大關,仍舊維持在186至197人之間。每一年,將近兩百個家庭因此支離破碎,案件頻仍,讓民眾過馬路時,無不心存警戒。
造成行人危機的根本原因,與台灣交通規劃及用路結構脫不了關係。在台灣,私人運具仍佔大宗,僅有雙北與基隆平日的大眾運輸使用率達三成,其餘縣市大多不到一成。這樣的現象導致道路設計長期以車為主,行人安全規劃明顯被忽視。加上汽機車普及、號誌標線不完善、用路人規則意識薄弱與駕駛習慣不良等問題交織,使「行人地獄」成形,也讓台灣交通困局難以解套。
雖然2024年全台交通事故總件數達39萬3918件,30日死亡人數降至2950人,創下三年新低,比起2023年減少73人,但如果與周邊國家相比,台灣的交通安全仍不容樂觀。以總人口2300萬的台灣與人口約1億2500萬的日本相比,台灣車禍死亡2950人,日本則為2663人,人口只有對方五分之一,死亡人數卻幾乎持平。以死亡率計算,台灣約為日本的五倍。另外,人口達5100萬、規模更大的南韓,2023年車禍死亡僅2353人,台灣的死亡率也高出兩倍以上。
改善交通讓行人更安全,絕非短期可見成效的工程。以日本為例,歷經三十年的交通權倡議與法規、駕照審查、國民教育多方面改革,才終於走出上世紀車禍死亡超萬人的「交通戰爭」陰影。台灣若真心希望撕去「行人地獄」標籤,需要全社會長期投入和堅持改變的決心。不論是交通規劃、法規執行,還是全民教育,每一步都將決定未來的道路風景。而我們能付出多少?又願意堅持多久?這,是每個用路人與執政者都必須面對的現實課題。
智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