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資法修法新局—企業面臨監管強化與營運挑戰
近年數位經濟蓬勃,個人資料成為企業不可或缺的關鍵資產。然而,個資外洩和詐騙事件頻傳,造成企業信譽受損,也引起社會高度關注。面對這股趨勢,立法院近期初審通過《個人資料保護法》修正草案,內容涵蓋監管機構整合、罰則加重及事故通報等多項重大變革,宣示台灣數位治理再升級。
這次修法亮點之一,是新設「個人資料保護委員會」,預計今年8月正式掛牌運作。一直以來,個資法的監管體系被批評為多頭馬車,缺乏統一窗口。委員會成立後,未來將由專責、獨立的機構統一負責解釋、執法與裁罰,有權主動稽核、調查與執行罰則。這表示企業將面對更嚴謹、更專業且強力的監管環境,未來一旦出現個資管理疏漏,可能面臨更嚴重的法律風險。
企業因應新法,勢必要大幅檢討內部管理流程。本次草案明定個資事故「雙層通報」義務。過往企業只需通知個資受害當事人,然而新規要求事故須同步通報主管機關,提升應變透明度與時效,有助主管機關第一時間介入、調查與協助,降低損害擴大風險。企業如有僥倖心態,選擇隱瞞不報,日後將難以承擔強化後的法律責任。
除了監理機制升級,這次修法針對罰則也明顯加重。違反個資規定者,最重可處新台幣1,500萬元罰鍰,勸戒企業務必根本重視資安與個資控管。即使是中小企業,也難以負擔因此導致的賠償風險與商譽損失。
專家建議,企業應從四大面向及早超前部署。其一,儘速制定符合法規及所屬產業特性的個資安全維護辦法,強化個資全流程管理。其二,重新盤點與調整個資蒐集、處理、利用等業務流程,確保每步運作均合法合規,不留灰色地帶。其三,建置完善的個資事故應變計畫,明確SOP涵蓋通報、證據保全、損害控管、危機公關,事件發生時能迅速處理、降低衝擊。其四,由資安技術、人員教育、企業文化多管齊下,形塑組織共同的資安意識,並密切關注未來委員會實務指引及行政命令,及時修正合規對策。
台灣推動個資法強化與專責監管組織,標誌數位治理體系日益成熟。企業唯有將個資保護內化為長遠經營策略,才能在日益嚴峻的法規與市場考驗下穩健發展,打造可靠且具備國際競爭力的品牌價值。
智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