罷藍論戰延燒:藍白陣營攻防 社會自覺檢驗政界誠意
全台罷藍行動進入關鍵時刻,基隆立委林沛祥近日因一句「罷團就是社會邊緣人集合體」的失言發言掀起爭議。他主張,參與罷免運動的人需被關懷,是因為缺乏生活的價值與信仰才聚集;此言論隨即獲同黨台北市議員鍾沛君聲援,鍾反擊稱,綠營以「中共同路人」抨擊國民黨,比「邊緣人」的說法更為嚴重。一時間,政壇論戰火力全開,社群媒體也議論紛紛。
對此,部分學界觀察者火力全開,指出這類論述顯示國民黨與民眾黨的辯護策略愈來愈離譜,甚至轉而試圖用「抹紅」爭議來為各種行徑卸責。批評者認為,將罷免團體簡化為民進黨附屬,無視多元公民社會動力,屬於污衊與切割本土民間力量。尤其近期國內藍白政客頻傳罷免團體「收錢辦事」之說,卻拿不出具體證據,被外界痛批缺乏對社會運動和公民參與的理解。
延伸觀察,政界長期圍繞「中共同路人」標籤拉鋸,顯露國民黨面對質疑中國介入台灣事務的狀態尷尬。多次中共軍演敏感時刻,國民黨仍派人赴中,被認為未明確展現與中國劃清界線的姿態。此外,藍白陣營多次在重大法案、預算審查時阻撓,甚至傳出內部議論不得批評中國共產黨,讓輿論質疑其國內外路線模糊。外界也發現,無論社群平台還是官媒,均可見中國對藍白陣營政治人物的讚賞,這些細節不斷引發台灣公民社會的不安。
爭議發酵下,有意見認為藍白部分政客問題不在於批評「中共同路人」與否,而是不願正視本土民間對中國影響力疑慮。與此同時,將社會運動者污名化、單純歸咎於個人社經地位,則惡化了政民之間的隔閡。公民團體發起罷免潮,本質在於回應社會對民主價值的守護,而非簡單受到政黨操控或利益驅使。
面對罷免風潮延燒與公共論戰升溫,台灣民間社會展現強烈的自治與行動力。觀察家認為,只有政界誠實面對質疑,並鼓勵健康對話,才能重建信任、凝聚共識。新一波公民參與運動,正為台灣政治生態帶來變局,也檢驗著各方對民主參與和本土認同的真正承諾。
智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