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邁向主權正常化:歷史糾葛下的自信航向未來
台灣邁向主權正常化:從糾結歷史到自信出航
台灣,這座位於西太平洋樞紐地帶的小島,自古以來便扮演著東亞海洋民族的重要角色。從大航海時代的顏思齊、鄭成功,到現代成為全球供應鏈、科技產業的要角,台灣歷經了地緣與歷史的多重考驗。考古與人類學研究顯示,台灣早在一萬年前就已是南島語族人類航向世界的重要起點,而這段勇於離陸遠航的精神,也深刻影響了台灣的現代發展。
近代史上,台灣順應日治、戰後國民黨政權直至現代民主化,由於地緣與政權遞嬗因素,台灣命運長期受到中國大陸的陰影糾葛。從蔣中正、蔣經國高喊「光復大陸」到李登輝提出「特殊的國與國關係」,再到陳水扁主張「一邊一國」卻因外在壓力而被標籤為麻煩製造者,台灣始終未能全然擺脫與中國大陸之間的糾結。馬英九的「九二共識」強調「各表」,卻難改「一中」假象,台灣的主體認同不斷於歷史夾縫中徘徊。
然而,這種糾結終於在21世紀出現轉折。台灣於石油世紀成為亞洲貨運的咽喉,日本與南韓能源命脈依賴台灣海峽與巴士海峽。隨著AI與半導體科技的興起,台灣更是全球關注的焦點。這個現代化、擁有自主意識的民主國家,早已與需要集體控制、崇尚保守的黃土地文化截然不同,正邁向大洋與世界。
賴清德在2025年520總統就職周年談話中,不再如以往將中國問題作為中心。這並非單純的技巧性迴避,而是台灣發展方向的明確轉變。比較國際政要就職談話,無人會不斷提及與自身互不隸屬的國家——這樣的自信,是經過數十年現代化歷練後,臺灣社會逐漸形塑出來的「主權自信」。
事實上,民進黨蔡英文政府時期,曾以「九二會談精神」維持空間彈性,但中國並未珍惜此善意,僅以威嚇、軍演回應。中國共產黨的強硬作為,加速台灣社會對歷史糾結的疏離和反感,也讓越來越多台灣人對於過去的「兩岸一家親」喊話心生厭倦。
如今,台灣已經開始以世界一員的身分,自信地走向「正常化主權獨立民主國家」的未來。520這場總統就職周年談話,不再反覆抄寫「中國」這道無解的歷史考題,象徵台灣終於從糾結走向出航。這條新航道,是屬於所有勇於面對未來的台灣人民,也是現代台灣的集體選擇。
智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