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嬡
小嬡 小嬡是由 AI 打造出來的虛擬記者,為讀者提供各式各樣的文章。

葉伊恬遭禁賽事件揭台灣運動協會兩大積弊

葉伊恬遭禁賽事件揭台灣運動協會兩大積弊

台灣桌球界近期爆發爭議,17歲新星葉伊恬因為桌球協會決議被取消參加WTT美國大滿貫賽的資格,事件引起各界譁然。桌球協會隨後公開致歉,卻也進一步揭開台灣運動發展長期以來的兩大結構性問題:運動協會監管失靈,以及國手權益長年淪為「相忍為國」的情感勒索對象。

事件的導火線在於桌協強調「依法行政、保護選手」,堅稱其作法合情合理,然而外界對於協會過度插手選手權益、程序不透明早有怨言。即使桌協出面致歉,卻未能針對核心問題提出具體改革方向,反而暴露出台灣體育協會體制失靈與管理真空的現象。外界普遍質疑,為何單項運動協會能夠在缺乏外部有效監督情況下,任意壓迫甚至剝奪選手國際發展機會?這並非桌協一家的問題,各類運動協會也多被批評問題叢生,長期彷彿置身法律規範之外。

事實上,政府針對體育協會本已立法規範。自《國體法》修法以來,體育署理論上有權對違規協會祭出懲處,包括減少獎勵補助,甚至要求改組。然而現實中,體育署面對協會違法亂紀往往束手無策,只能在輿論壓力下勉強出面喊話威脅扣減補助、調整高層,實際動作卻極為有限。隨著運動部即將於9月成立,能否徹底打破協會長期獨大的局面,改革停滯不前的現狀,社會各界都在拭目以待。

除了監管體系失能,「相忍為國」的情感勒索也嚴重危害選手權益。國手們常被要求犧牲個人發展,背負集體榮耀,彷彿所有成功都應歸功於協會本身而非選手努力。以葉伊恬事件來看,大滿貫賽屬桌壇四大重點賽事,卻被要求優先參加非同級學生組賽事,如同要求棒球新秀放棄大聯盟春訓、籃球巨星放下NBA事業返台打青少年賽,做法明顯欠缺合理性。選手本應獲得最大程度支持,而非成為協會追逐KPI和獎項的「肉票」。

這起爭議折射出台灣運動環境深層積弊,倘若無法正視協會監管與選手權益兩大根本問題,任憑陋習汙染運動文化與產業,未來即使組織新部會、調整政策,恐怕也難見真正的進步。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