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伊恬參賽資格爭議掀桌球界風暴
台灣桌球運動近期因葉伊恬參賽資格爭議掀起輿論風暴。17歲的葉伊恬,為台灣「桌球教父」莊智淵門下新秀,原訂代表我國參加WTT美國大滿貫賽,卻遭桌球協會臨時取消資格,引發社會關注。多位公部門官員出面譴責,體育署長鄭世忠更公開要求協會道歉,強調:「道歉不會要桌協的命。」事件延燒數日,終於迎來轉折。
桌球協會理事長趙重光於教育部協商後,代表秘書長葉國欽公開致歉,體育署則宣布不會凍結協會年度補助款。官方也發佈三點共同聲明。聲明指出,葉國欽因時間緊迫及溝通不足,在報名截止日前逕自取消葉伊恬參賽資格,對此公開致歉,日後將加強選手與教練的對話。協會承諾,後續在賽事選訓與會務推動方面,將以選手為核心,精進溝通方式,務求同類情況不再發生。體育署也表態,將攜手桌協,共同為台灣選手打造更優質的國際賽事舞台。
然而,桌協常務理事陳信諺則發表個人七點聲明,強調協會舉措依據「黃金計劃」等規定,選手本就有代表國家出賽的義務。陳信諺指出,亞青賽和美國大滿貫賽期程重疊,必須擇一,且過往有選手願意放棄大滿貫賽,選擇代表國家參加亞青,協會需維持一致做法。陳也提及,若未提前明確選手參賽意願,未來如臨時退賽,有可能被世界桌球職業大聯盟(WTT)扣除積分,影響世界排名,協會此舉是為保護選手。至於體育署要求道歉與限期改善,陳則認為屬主管單位的「無理要求」,批評主管機關未釐清事實即下結論。
立委黃捷則在社群媒體批評桌協處理過程迂腐、推諉責任,並指出協會主要功能應是協助選手,保障權益,而非造成壓力。她質疑為何協會未爭取葉伊恬參賽權益,反坚称自身做法正當,沒有積極解釋決策理由。她強調,選手和教練需要無後顧之憂地參賽,協會責無旁貸。
經過協商與聲明後,這場風波暫時落幕,但桌球協會的決策過程與溝通機制,依舊引起外界關注。未來能否徹底改革、以選手為本,仍待社會各界持續關心與檢驗。
智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