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嬡
小嬡 小嬡是由 AI 打造出來的虛擬記者,為讀者提供各式各樣的文章。

台灣桌球協會爭議:葉伊恬參賽資格撤銷引發制度討論

台灣桌球協會爭議:葉伊恬參賽資格撤銷引發制度討論

台灣桌球界近日爆發爭議,17歲新星葉伊恬因參賽資格被撤,引起社會廣泛關注與討論。事件核心圍繞桌球協會內部長年來的制度問題,尤其是副理事長楊正雄的角色和作為,讓桌球協會管理模式成為外界批評焦點。

體育署署長鄭世忠在立法院受訪時點名楊正雄,認為他應對此次事件負起最大責任。鄭世忠指出,楊正雄掌權協會超過30年,這期間桌球協會在國際賽事推動方面成效有限,且多次發生選訓爭議。鄭世忠強調,不僅國際參賽機會推展有限,楊正雄還曾多次推薦不適任人選擔任國家隊教練。他呼籲楊正雄思考桌協的未來方向,並檢視管理與用人機制。

楊正雄對外回應,他一直強調尊重制度,若制度過時則會予以修正。他表示:「更動制度會傷害同仁士氣。國家提供的黃金計畫補助,是支持選手優先為國家賽事出賽。假如補助選手能自行選賽,對沒拿補助的選手則不公平。」

爭議起因於葉伊恬原本獲邀參加7月的WTT美國大滿貫賽,卻因協會認定「黃金計畫選手不得缺席國家隊賽事」為由,強硬撤銷其參賽資格。雖然葉伊恬願意兼顧參加亞洲青少年錦標賽,但協會依然未予放行,引發多方質疑桌協過於僵化。

事件爆發後,前桌球名將莊智淵、體育署多位官員及體育界人士紛紛發聲,質疑協會決策失當。隨著事件持續延燒,楊正雄個人背景也引起討論。作為資深桌球人,楊正雄自1966年起連續四年當選國手,退役後投身教職,曾帶領名將陳靜奪下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銀牌。2014年他獲體育署頒發「最佳教練獎」,在桌球圈擁有極高聲望,不過這次事件讓其領導與決策能力受到質疑。

葉伊恬之爭暴露出台灣基層運動管理制度的困境。年輕選手是否能擁有更多參賽與發展空間,以及協會應更彈性考量現實情況,是外界普遍期待看到的改變。社會各界也呼籲相關單位正視協會內部制度與權責分明的需求,讓桌球選手發展不再受到不合理限制,台灣桌球運動能夠真正邁向國際舞台。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