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旅補助政策引爭議 業者批評政策理想化缺乏實際作為
國旅補助政策引發爭議 業者批理想化、缺乏實際作為
近期台灣觀光政策出現新論調,觀光署長陳玉秀公開強調,國內旅遊不能再依賴補助,而對於國際旅客來台,也不應僅以人數作為績效指標,這番言論立即在旅遊業界激起廣泛討論。
有國旅從業人員直言,政府自疫情後已連續兩年未再給予國旅補助,這段期間並未見到相關扶持或新措施。相較之下,外國旅客來台雖有相關補助,但市場反應平淡,成效不彰。業者質疑,當日本、東南亞旅遊成本比台灣便宜許多,外國客人又缺乏吸引力,難以提振來台觀光。
不少業者認為,陳玉秀以「不看旅遊人數」作為觀光表現標準過於理想。他們指出,全球各地觀光產業的產值與旅客人數息息相關,若只談產值卻忽略人數下降,根本無從創造成長。若要強調「重質不重量」,則必須拉高來台遊客的人均消費水平,才能維持整體產值,否則「量縮價跌」的情況將讓產業陷入危機。
旅行社聯保聯誼會會長朱永達進一步分析,國旅近兩年表現不佳與多重因素有關,例如花蓮地震、政經環境低迷、美中貿易戰等均造成國內旅遊、公司旅遊市場明顯萎縮,業界現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困境。
另一方面,全國旅行商業公會聯合會理事長吳盈良則強調,現今兩岸關係緊繃,陸客來台人數停滯,導致市場受限,他呼籲政府應針對其他國家積極拓展,提升國際人流,並同步施以補助與宣傳,才能有效帶動觀光產業發展。
全國旅行商業公會聯合會榮譽理事長蕭博仁指出,台灣在景點經營及活動多元化尚有進步空間。目前「吃」的部分表現優良,但「住」與「玩」仍顯不足,需大力強化才能吸引國內外旅客。
總體來看,業界普遍認為政府缺乏明確有效的國旅振興政策,對外僅著重國際行銷,對內則無現實作為。補助與行銷宣傳若能搭配結合,提升台灣旅遊品質與體驗,才有機會真正讓觀光產業走出低谷,創造新一波成長動能。
智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