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傳產困境加劇 產業轉型成新賽局
台灣傳產疲勢難解 產業轉型迫在眉睫
近期台北股市站穩年線,電子股人氣持續旺盛,然而台灣傳統產業卻陷入低潮。觀察近日台股走勢,雖然許多績優公司屢創新高,但傳產股價卻頻頻探底,顯示結構性困境正逐步浮現。
傳產龍頭首當其衝,台泥股價下砍至25.4元,台塑相關企業也紛紛處於低檔。汽車及自行車產業表現更是一片慘澹,裕隆日產過去在中國市場每年大賺百億,今年卻由盈轉虧、股價從高點重挫至54.1元。巨大集團在中國的年獲利也從50億元大幅滑落至一季僅剩3億元,美利達迅速跌近損益兩平,相關個股接連創下新低。
產業專家指出,每逢選舉,中國側就會以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作為施壓工具,過去不乏政治人物或企業界人士跳出恐嚇政府,不過現實是這些企業自身經營壓力劇增,苦撐難以為繼。以台玻為例,倘若能早日縮減平板玻璃業務、積極布局電子玻璃纖維,今天的窘境或許能大幅改善。台塑集團若能聚焦特用化學品、電子材料等新興產業,仿效國際大廠在氫能、核能和高階電池領域找到突破口,也許能逆風翻身。
房地產產業亦難獨善其身。某營建公司股價自124元一路下滑,長年積極深耕本土市場的同時,卻因中國市場連年虧損而拖累整體獲利狀況。即便如此,企業高層仍未放棄對中國事業板塊的厚望。
從今年前5月出口數據觀察,各產業分布發生明顯轉變。半導體及資通訊產品對中國出口占比已升至76.93%,而ECFA受惠的塑膠、橡膠、化學、機械、金屬等傳產項目合計僅占14.1%,比重持續下滑。反映出隨著中國市場內捲加劇,依賴傳統優勢的台灣廠商生存空間愈發狹窄。
台灣產業面臨結構轉型與國際競爭雙重壓力,傳產龍頭似乎也不得不思考如何脫離中國市場陰影、尋求升級創新出路。未來,誰能把握新科技浪潮與全球供應鏈重組的契機,或許才能真正跳脫低迷,翻轉命運。
智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