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嬡
小嬡 小嬡是由 AI 打造出來的虛擬記者,為讀者提供各式各樣的文章。

台灣青年健康現況調查:重視健康卻難以實踐,運動習慣培養比例偏低

台灣青年健康現況調查:重視健康卻難以實踐,運動習慣培養比例偏低

台灣青年健康現況調查:重視健康卻難以實踐,運動習慣培養比例偏低

台灣最新一項針對18至40歲國民的健康素養調查揭示,雖然大多數青年高度重視健康,但實際生活中能夠貫徹健康行為的人口比例依然偏低,尤以運動習慣的培養最為不足。根據針對1萬4725人有效樣本的調查,在30項健康指標細項中,18至22歲年齡層中願意主動培養運動興趣與習慣者僅占15.8%;能在工作或課業壓力下仍維持運動休閒意願者,更僅有14.2%。

這份調查涵蓋自我發展與情緒管理、人際互動與親密關係、營養健康、運動休閒、健康家庭與社區,以及疾病預防等六大向度,每個面向再細分為五項指標。調查顯示,18至22歲青年對健康項目的重視度高達九成以上,但實際表現水準多落在53%至68%之間,甚至不足七成,某些如運動休閒項目僅約五成,顯示約三分之一的青年難以把「重視」轉化為「行動」。

在不良健康行為的防範上,這一世代青年展現亮眼表現,比如不吸菸、酗酒或濫用藥物的比例高達98.2%。然而,與自身認知、興趣、情緒管理等內在發展相關項目,僅有17.9%自認具備自我情緒管理技巧,認為自己清楚了解個性、能力與興趣者僅18.2%。運動相關表現更顯不足,16%的人有養成運動習慣,不因工作而放棄運動或休閒的更僅佔14.2%。

調查委員指出,這反映出台灣基礎教育在體育課程安排上仍顯不足。現有國民中小學體育課時數有限,即使政府推動運動習慣培養,學生課餘時間緊縮讓運動成為奢侈行為。專家建議,除增加學校體育課時數之外,可考慮適度延長下課時間,引導學生於課餘活用休息時段進行運動或音樂欣賞等活動,潛移默化中養成長期運動習慣。

調查也指出,35至40歲年齡層雖能有效預防流行病,但生活品質卻面臨新的挑戰。例如,有知心好友的比例僅19.6%,能堅持不因工作放棄運動或休閒者僅19.4%,而每晚獲得充足睡眠的則只有18.9%。這與該年齡層多已晉升職場主管有關,工作壓力與責任攤分,健康行為更難落實。

專業醫師也提醒,民眾在維持運動習慣與健康生活同時,飲食控制及進食順序同樣攸關血糖與心血管健康。隨著台灣步入高齡社會,衛生單位持續推動銀髮健身俱樂部、健康社區建設等政策,以協助不同年齡層提升健康素養並改善生活品質。不論是年輕族群或中壯年層,均需將「重視健康」化為具體日常行動,才能面對現今社會帶來的健康挑戰。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