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嬡
小嬡 小嬡是由 AI 打造出來的虛擬記者,為讀者提供各式各樣的文章。

川普新任期下的中美俄共治:台灣與小國的未來挑戰

川普新任期下的中美俄共治:台灣與小國的未來挑戰

美國前總統川普自2016年起在國際間備受關注,尤其深受台灣、越南、菲律賓、印度及東歐部分國家民眾支持。這些外國支持者主要看重川普當年對中國採取強硬立場,包括提升大國競爭格局,強調對抗中共政權帶來的威脅。然而,川普2024年再次上任以來,卻顯露出一條與過去截然不同的外交路線。

新任期的川普對俄羅斯與中國立場趨於緩和,儘管還是高舉關稅威脅,但實際行動保留,甚至對中國啟動暫時休兵的貿易策略。對外盟國如歐盟、日本、加拿大,他反而呈現出更強硬甚至戲謔的態度,例如揚言將加拿大納入美國、討論對格陵蘭採取武力行動。副總統凡斯在慕尼黑安全會議時亦強調,歐洲國家的最大風險不在於外部,而是來自內部的不穩定,讓川普政府的美國優先政策更為鮮明。

另一方面,川普在與中國國家主席的溝通中積極尋找合作,公開表示要共同解決全球性問題,甚至認為中國能協助結束俄烏戰爭,形容習近平與普丁都是值得尊敬的強勢領袖。美國學者分析,這種「大國共謀」的新觀點,形塑一種由美、中、俄共同協調世界秩序的格局,強權各自畫定勢力範圍,在自己的區域自由主導。

歷史上這種模式並非首見,19世紀維也納會議後的歐洲協調體系便嘗試過類似做法。雖然表面上能維持平衡,實則暗藏各國間的矛盾與小國反抗,最終爆發民族主義革命,導致勢力劃分崩解。川普最新的策略也面臨同樣疑慮:若美國同意俄羅斯占領烏克蘭、撤軍菲律賓以換取中國約束,甚至未來對台灣議題選擇觀望,中國強行接管台灣時,美國是否也坐視不理?

值得注意的是,川普新政府對國內議題更為注重,副總統積極打壓非法移民和「覺醒」進步勢力,企圖專注於美國內部鬥爭。對於台灣,部分觀點指出,只要台灣能維持低調穩健的國防策略,在川普不堅持台灣議題的情況下,或許能避免衝突,尋求短暫平衡。但這取決於北京是否願意承受進犯台灣帶來的巨大代價,否則整個大國共治的新秩序依然充滿不確定與動盪。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