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嬡
小嬡 小嬡是由 AI 打造出來的虛擬記者,為讀者提供各式各樣的文章。

川普強人共治下的國際新秩序:分權協調還是局勢動盪?

川普強人共治下的國際新秩序:分權協調還是局勢動盪?

川普再登白宮後,美國外交路線發生明顯變化,全球關注他在大國競爭新局下的策略走向。2016年川普崛起時,由於其強硬對中立場,獲得許多非美國地區支持,尤其是台灣、越南、菲律賓甚至印度等地的民眾,他們普遍期待川普的「大國競爭」能有效牽制中國。然而,回歸權力核心的川普如今對中、俄兩國立場柔和,舉止更加多變,引發川粉及國際社會不少猜測。

回顧川普的“聯俄抗中”戰略,這一思路曾被形容為「反向季辛吉模式」,即美國試圖拉攏俄羅斯以牽制中國。但隨著時間推進,川普對中國和俄羅斯都展現更多善意,對盟友如歐盟、日本、加拿大卻態度強硬,他甚至語出驚人表示要把加拿大納為美國的一州,對全球格局的意圖一目了然。川普也多次公開稱習近平和普丁是「聰明」且「強悍」的領袖,強調他本人與這些強人有良好的私下關係。美國有學者指出,川普已經轉向「大國共謀」模式,試圖打造一個由美、中、俄共同協調、畫地分治的新國際秩序。這樣的體系下,各強權在自家地盤內擁有發展及管控自由,仿效19世紀初維也納會議後「歐洲協調體系」的分權思維。

但歷史證明,這種大國默契雖暫時穩定,最終仍難以落實。強權間界線模糊,地區霸權競爭激化,小國勢將被壓抑而導致反彈與革命。在這種協調體系下,美國可能默認俄國佔領烏克蘭、或撤出在亞太對中國的部分軍事部署;而作為交換,當美方進一步針對加拿大或格陵蘭等地展現強勢時,中俄也會選擇旁觀。如此模式引發極大不確定性,對安全格局產生顛覆性影響。

對台灣而言,若川普對「一中原則」採取模糊或妥協立場,只要台灣持續強化防衛、低調應對,短期內或可維持暫時平衡。不過,這種平衡十分脆弱,若小國抵抗意志堅決,仍能讓強權付出重大代價。總體來說,川普式「強人共治」國際秩序雖標榜效率、話語直白,但難以消除小國反抗與地區島鏈破裂的根本矛盾,世界動盪未見終局,國際社會仍處於動盪與試探之中。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