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嬡
小嬡 小嬡是由 AI 打造出來的虛擬記者,為讀者提供各式各樣的文章。

1945年中美共軍合作:抗戰末期的戰略交會

1945年中美共軍合作:抗戰末期的戰略交會

1945年,隨著抗戰進入尾聲,美國與中國共產黨軍隊之間的軍事互動達到新高峰,這段鮮為人知的歷史曾一度影響太平洋戰爭後期的格局。當時,美國派遣觀察組進駐延安,正式展開與中共的軍事接觸。這一步不僅為之後的中美關係埋下伏筆,也揭示了美國如何同時考量國民政府和中共在戰略上的作用。

在盟軍最高統帥史迪威卸任、魏德邁接手後,中國的國民革命軍展開了美式現代化改革。儘管最終僅有39個步兵師被訓練成所謂的「阿爾發」師,但這象徵著中國陸軍全面現代化的開端。與此同時,身為抗日戰線成員的中共軍隊(當時名義上還是國民革命軍的一部分),也逐漸進入了美國的戰略視野。

1945年初,中共領導的八路軍開始在美國規劃反攻日本的構想中扮演一定角色。據統計,這期間中共在敵後成功救援80餘位在敵佔區墜落或迫降的美軍飛行員,對美國空軍在華日軍作戰提供了有力支援。更鮮為人知的是,駐印度美國第10航空軍下屬的第10氣象中隊,也隨著美軍觀察組進駐延安,專責提供西北、華北,甚至日本本土的氣象情報。據說,廣島與長崎投下原子彈前所蒐集的關鍵天氣數據,即來自延安,間接為終結戰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隨著美軍高層人事變動,美國是否放棄了武裝中共的計畫,一度成為外界關注焦點。事實上,魏德邁上任後,相關計劃仍在低調推進。1945年12月,美國特種作戰代表伯德上校攜手駐華外交與軍事人員赴延安,與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中共領導人會談。美方提出派遣特種部隊配合八路軍破壞日軍交通線,並承諾為2.5萬名共軍提供後勤與武器支援,協助其爆破訓練。毛澤東當場表示高度期待,將此視為美國對延安軍事援助的起點。

這段合作雖然最終因冷戰格局演變而未全面實現,卻成為抗戰末期中美合作的一段特殊插曲。美国與中共在戰時對日作戰的協作,以及當時美國對中共軍事價值的認可,至今仍是研究二戰及其後亞洲局勢變遷不可忽視的重要一章。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