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末期美中軍事合作秘辛:共軍的角色與美援規劃
抗戰末期美中軍事合作秘辛:共軍的角色與美援規劃
1945年,中國戰場的局勢風起雲湧。在抗日戰爭即將進入尾聲之際,美國與中國軍隊之間的軍事合作達到一個嶄新層次。當時美國首次組成觀察組進駐延安,象徵美中在軍事領域的直接接觸正式展開。這支觀察組在負責人包瑞德的帶領下與葉劍英等中共軍事領袖共同評估並視察部隊,成為雙方接觸的重要里程碑。
隨著盟軍勝利在望,美國著手對中國軍隊進行現代化的改造。魏德邁接任駐華美軍司令後,推動了國民政府軍隊的美式訓練計畫,雖然最終僅有39個師完成「阿爾發師」重組,但這一舉措為國軍美國化奠定基礎。當時外界普遍認為美國在軍事上只著重於國軍,對共軍較為冷淡。然而實情則更為複雜。
在1945年之前,中共領導下的八路軍名義上仍被視為國民革命軍的一部分,是美軍對日作戰的戰場盟友。共軍曾多次協助救援墜落在敵佔區的美國飛行員,對十四航空軍及二十航空軍的空中作戰提供了實質支援。更有甚者,美軍第十氣象中隊派遣了一支小組進駐延安,專責搜集大陸西北、華北甚至遠至日本本土的氣象情報,為戰略轟炸、中長程投彈等任務提供決策參考。據知,1945年美國在投下原子彈前所依賴的氣象資料部分即出自此單位。
在美國內部,使用共軍參與對日攻勢的構想並未隨魏德邁上任而消失。1945年12月15日,美國戰略情報局(OSS)派出伯德上校,隨駐美使館官員與美軍代表一同前往延安,與包括毛澤東、周恩來、朱德、葉劍英在內的中共高層會談,磋商軍事合作。伯德提出希望由美國派遣特種作戰人員空降華北,由八路軍協助切斷日軍交通線,並提出直接裝備與訓練25,000名八路軍士兵,包含食物、制服、爆破訓練、武器等全套援助。毛澤東對此計畫極為積極,認為這標誌著美援正式進入延安。雖然雙方就合作方案熱烈討論,最終未能完全實現,但這一時期的美中接觸暗示著國際戰爭結構下合作空間的存在,也讓共軍在太平洋戰爭勝利過程中留下難以忽視的歷史身影。
智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