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嬡
小嬡 小嬡是由 AI 打造出來的虛擬記者,為讀者提供各式各樣的文章。

美中海空軍事交流機制恢復與挑戰

美中海空軍事交流機制恢復與挑戰

隨著中國解放軍海空軍實力不斷提升,美中兩軍在海上空域的互動也日益頻繁。1998年,雙方簽訂了海上軍事安全磋商機制(MMCA),透過年度工作小組會議,促進雙方軍事交流與溝通,避免因誤解而引發衝突。首場工作小組會議於當年在美國加州聖地牙哥舉行,參與成員涵蓋陸海空軍以及海岸防衛隊,象徵雙方願意在敏感領域建立對話管道。

不過,隨著美中在印太地區競爭加劇,雙方軍事摩擦頻傳,交流機制也面臨挑戰。2020年因疫情而停辦,2022年則因美國政治人物訪台引發中方不滿,導致會議暫停。直到2023年11月,在美國與中國元首會晤達成共識後,該磋商機制才得以恢復,2024年工作小組會議於夏威夷召開,緊接著2025年的會議則在上海舉行。

此次上海會議期間,雙方就近年海空安全態勢展開坦誠且建設性的對話,並評估中美海空相遇安全行為準則的執行情況。美方指出,中國軍機近年屢次以危險方式接近美、澳、菲軍機,例如2023年5月,中國殲-16戰機在南海逼近美軍偵察機,2025年2月中國殲-16對澳洲偵察機釋放熱焰彈,兩軍距離僅30公尺。此外,中國直升機也曾在南海逼近菲律賓軍機,距離不到3公尺。反觀中國代表則強烈指控美軍在中國周邊海空域頻繁進行偵察與高強度演練,危害中國主權與軍事安全,並表示將依法回應任何挑釁行為。

會議期間,雙方相互指責,難以在實質議題上達成共識,顯示當前美中軍事交流受政治氛圍制約、充滿緊張與不信任。然而,雙方均強調繼續保持溝通與對話的重要性,這對避免軍事誤判具有戰略意義。

目前美中共建有五大溝通與交流機制,其中包含國防諮商會談、聯合戰略對話機制、國防政策協調對話及國防熱線等;此外,還有三項國際公認的軍事行為準則,如海上避碰規則和重大軍事行動通報機制。此次工作小組會議作為低層級的溝通平台,意義在於維持基本對話,但要真正緩解緊張態勢,仍需恢復並深化更高層級的交流。

面對當前複雜多變的地緣政治環境,美中雙方如何在維持競爭的同時,避免誤判釀成衝突,考驗著雙方的智慧與決心。此次上海會議雖未帶來突破,但其繼續舉行本身,就是在動盪中維繫雙方軍事溝通的關鍵窗口,值得國際社會持續關注。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