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健康報告涉捏造研究引發信任危機
上週,美國公佈了一份旨在提升國人健康狀況的報告,卻因為引述爭議陷入輿論漩渦。這份名為「讓美國再次健康」的報告,原意在於提出各項改善國民健康建議與政策方針。然而,根據非營利媒體的調查,報告中至少有七項所謂「研究」其實根本不存在,相關錯誤甚至連基本查核都未通過。
據悉,這些被援引的「證據」涵蓋營養指引、運動建議、疾病預防以及心理健康等領域。某些條目甚至詳細列出了「最新研究發現」,比方說提出「一天攝取特定營養成分可顯著降低慢性病風險」,卻經不起公開資料庫或專業學術期刊檢索,完全找不到出處。有的研究標題聽來相當權威,內容卻是子虛烏有,連作者、期刊等基本資訊都付之闕如。
報告的審查缺失,很快引發學術界與媒體的關注。一些專家表示,尚未見過這些號稱已發表的文獻,有人質疑資料是否出自不具公信力的管道,或遭內部人員「創造」以美化政策成效。也有公共健康倡議者警告,若政府依據錯誤資訊制定政策,不僅無法提升國民健康,甚至恐帶來反效果。
令人玩味的是,記者多次向白宮相關單位詢問,卻始終無法得到回應。面對外界質疑,不僅相關官員保持沉默,涉及報告內容的負責小組也未公開說明問題來源或可能進行的修訂。一些批評聲音指出,美國政府在推廣公共健康政策時,應高度重視資料的真實與嚴謹,避免讓政策基礎建構在虛假科學之上。
不只是單一報告的失誤,這起事件也折射出政府與公眾在資訊時代的信任危機。學者直言,當政府文件出現虛構內容,將動搖社會大眾對於公共政策的信心。新聞報導出現後,社群媒體上網友紛紛熱議,質疑「還有多少政策資料內容值得信賴?」
目前尚未有新的官方說明公布,也未有任何人承擔責任。這起爭議會否促使政府與相關部門進行全面審視與補救,尚待觀察。不過可以確定的是,當健康政策的基礎因不實資料而動搖時,所引發的疑慮與討論只會越演越烈,未來相關政策透明度和資料核查程序勢必備受檢視。
智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