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伊停火與全球軍備新局
美國總統川普於日前採取軍事行動,轟炸伊朗三處關鍵核設施,迅速改變了中東局勢。自從以軍於6月13日發動「崛起之獅」行動以來,區域緊張一度升溫。然而,經過為期12天的交戰,雙方終於於6月24日達成停火協議,外界普遍關注,這次暫時的和解是否能帶來持久的和平局面。
根據美國白宮宣布,以色列與伊朗已於週一傍晚全面停火,並確立了明確的實施時間。不過,協議宣布數小時後,以色列北部海法地區仍響起空襲警報,顯示緊張情勢尚未完全緩和。雙方最高領導人均公開承認停火。以色列國防軍參謀長埃亞爾‧扎米爾表示,這一階段的軍事行動已告一段落,並強調以軍成功讓伊朗的核與導彈計畫嚴重延宕,未來焦點將轉向解救加沙人質及摧毀哈馬斯政權。伊朗總統則將此次衝突定性為由以色列「冒險主義」而起,並聲稱伊朗取得了「歷史性勝利」,結束了為期12天的戰爭。
此次美國主導的對伊朗核設施打擊,成為地區局勢轉變的分水嶺。專家分析認為,美軍干預不僅削弱了伊朗的軍事能力,也重塑了中東安全框架。由於戰火稍息,川普隨即前往荷蘭參加北約峰會,此次峰會被視為冷戰以來最關鍵的集會之一。北約預計提出自2035年起,將國防開支提升至國內生產總值(GDP)的5%。其中3.5%用於傳統軍事,1.5%投入網絡安全與基礎設施。儘管這一目標因現實條件困難而具爭議,成員國能否順利執行,成為未來觀察焦點。
峰會期間,北約成員國間的防務分歧以及美歐因貿易衝突造成的緊張關係是否會因共同安全利益而被淡化,也是外界關注的焦點之一。此外,川普計劃與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進行場邊會議,預料將討論軍事援助、地緣戰略與俄烏衝突後續發展。
同時,日本也積極加強軍備,陸上自衛隊於北海道首次進行88式陸基反艦導彈彈射演習,展現防衛自主化與地區安全承諾。美國則呼籲亞洲盟邦提升國防預算,追趕歐洲標準,共同應對日益嚴峻的國際局勢。
整體而言,從美國對伊朗精確打擊、雙邊迅速明確的停火,到北約軍費大幅提升與亞洲盟友軍事動態,全球軍事格局正進入全新階段。各方如何調整立場與互動,將直接決定未來的地緣政治走向。
智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