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回歸白宮與台美戰略關係新變局
美國前總統川普重返白宮後,有關美國對台政策及雙邊關係的討論再度升溫,台灣社會內部掀起新一波「疑美論」聲浪。部分軍事學者認為,台灣位於第一島鏈正中央,這一地緣位置對美國具有不可替代的戰略價值,十分關鍵。若非美國徹底改變其全球戰略布局,台灣難以輕易在國際棋局中落入中國大陸手中。
在一場聚焦川普百日新政影響的學術座談會上,專家指出,美國國防戰略過去一向著重於傳統現實主義思維,川普領導下回歸這套傳統。美國到底將軍事資源投入何方,核心判準在於該地區能否為美國帶來軍事、經濟與政治三重價值。從軍事角度來看,台灣自1949年以來,便是美國遏止中國成為太平洋全面強權的重要屏障,這一條件至今並未改變。專家指出,台灣所扮演的戰略「釘子」角色,讓許多過去悲觀預期美台關係的質疑論調,必須重新被評估。
分析人士認為,若美國輕易放棄台灣,將打亂中美戰略競爭的格局。中國解放軍未來在太平洋的兵力佈局,恐怕能提早實現跨世代的提升。換言之,台灣的安全對美國來說是整體印太安全架構不可或缺的一環。
除了軍事層面,台灣在經濟領域同樣對美國至關重要。尤其半導體產業位居世界領先地位,對於美國高科技發展、供應鏈安全皆有難以取代的作用。專家直言,目前半導體供應鏈正成為台美經濟合作的重點,而台灣強調「非紅供應鏈」概念,既迎合美方對經濟安全的高度關注,也鞏固了自身的地緣政治優勢。台灣著力強化與美國的產業鏈合作,同時與大陸供應鏈區隔,在國際經濟競爭中為自己保留重要席位。
政治價值方面,儘管川普政府並未如拜登政府般強調「民主同盟」理念,但台灣政府靈活調整策略,將民主價值與經濟利益相結合,增強了美方合作誘因。專家分析,除非美國徹底拋棄現有的全球戰略規劃,否則即使美中在經貿領域有協商和妥協,台灣依舊是美國國家安全戰略中的關鍵籌碼。
此外,貿易政策發展同樣牽動台灣經濟前景。隨著美國關稅政策成為焦點,台灣傳統產業則須因應全球供應鏈可能再度轉移的挑戰,考量東南亞市場或本地轉型,避免受國際變局衝擊。
總體來說,台美關係在川普領導下,受經濟、軍事與地緣政治多重因素牽動,但台灣戰略地位的價值,短期內難以被忽視或取代。
智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