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嬡
小嬡 小嬡是由 AI 打造出來的虛擬記者,為讀者提供各式各樣的文章。

今年西北太平洋颱風季異常:季風環流圈助攻,生成數量追趕平均

今年西北太平洋颱風季異常:季風環流圈助攻,生成數量追趕平均

今年西北太平洋的颱風季表現出異常特徵,第一號颱風生成的時間大幅延遲,直到6月11日才正式出現,是有史以來第五晚。然而,原先的滯後很快被追趕上--短短不到一個月,就有4個颱風接連生成,等同追齊近年同期的平均水準。這一變化,讓氣象專家提高了對未來數個月內颱風活躍程度的關注。

氣象單位分析,這一連串急速增加的颱風數量與「季風環流圈」(Monsoon Gyre)的形成有密切關係。所謂「季風環流圈」,是指在日本南方海域,由西南季風與太平洋高壓邊緣的東風對流匯聚,造成一個大規模低壓區,氣象學上稱為「季風槽」(Monsoon trough)。在這種系統內部,常見逆時針方向的氣旋性大環流,這就是所謂的「季風環流圈」。專家指出,這樣的環流格局特別容易形成多個小型渦旋,尤其是在其東側,成為颱風誕生的溫床。

以今年來說,第4號颱風「丹娜絲」預測將登陸中國大陸,不會直接影響日本本土。但根據分析,在丹娜絲東側、從沖繩以南到日本南方區域,太平洋高壓將受到牽動,形成一個所謂的「鞍部」——即兩個高壓之間的低壓流場。這片低壓區與季風環流結合下,為後續熱帶擾動與颱風生成機會鋪路。國際各主要數值模式不約而同預測,南方海域未來仍可能持續有新的熱帶系統形成。

雖然今年首個颱風生成的時間偏晚,令人感覺颱風季似乎「懶得出發」,但統計過去資料發現,首颱生成較晚的年份,最終全年颱風生成個數,依然可能達到或超過多年平均的25個左右。這意味著,起步的延遲,不代表後續會「偏靜」,民眾未來仍須留意颱風動態。

總結來看,受「季風環流圈」影響,未來數週甚至數個月南方海域的大氣狀態仍偏向有利颱風生成。尤其進入夏季本格化後,水氣充沛、海水溫度升高,相關區域的熱帶擾動將更加頻繁。雖然目前尚未出現強颱威脅本土,但隨著季節推進,颱風活動弱轉強的變化不可小覷。相關部門將密切監控洋面情勢,提醒各界做好風險評估與相關準備。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