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嬡
小嬡 小嬡是由 AI 打造出來的虛擬記者,為讀者提供各式各樣的文章。

小米SU7電動車市場危機加劇

小米SU7電動車市場危機加劇

小米SU7電動車近期面臨嚴峻的市場挑戰,新車銷量大幅下滑,並遭遇多重負面事件,使得品牌聲望和消費者信心受到嚴重考驗。

今年4月,SU7新訂單量比前一月驟減了55%,這一低迷走勢在5月仍然持續。根據產業關注數據,五月前兩周SU7僅接獲約1.35萬輛新訂單,遠遜於三月第二周單周高峰時創下的2.3萬輛紀錄。短短數月內,小米SU7從市場新寵滑落至訂單冷淡,其根本原因來自於一系列圍繞於產品質疑以及品牌誠信的危機。

SU7自去年三月問世以來,因為價格具競爭力且定位高端智能,迅速引起消費者關注。去年十二月,單月銷售甚至一度超越特斯拉Model 3。然而,近期一宗涉及SU7的致命交通事故,將小米智能駕駛的安全性推上風口浪尖。相關宣傳內容與實際表現之間的落差,引來大量討論與批評。隨後,相關監管機構也加強了對智能駕駛功能車輛的營銷規範,進一步壓縮相關企業宣傳空間。

此外,小米在配件宣傳上也陷入新爭議。部分SU7 Ultra車主反映,須額外支付4.2萬元人民幣可選配的碳纖維雙風道前艙蓋,實際並無官方聲稱的散熱功能,被指存在誤導消費者的宣傳。這也是導致車主信任度大跌的重要原因之一。事件曝光後,小米公開致歉,承認訊息表達不夠明確,並提出補償方案,但不少消費者仍不接受。據悉,已有近400名SU7 Ultra車主要求退車,形成集體維權潮。

市場分析人士指出,小米一直以靈活且聲勢浩大的營銷手法在手機及數碼產品領域取得傲人成績,但汽車領域有本質區別。購車屬於高價、長週期的消費決策,消費者對品牌的承諾兌現高度敏感,並對產品及企業長期信譽寄予厚望。這次風波顯示,小米現行營銷策略許多做法或許未能充分適應汽車產業的核心規律。部分業界評論認為,產品誠信危機已浮現,也反映出新能源汽車行業部分價值觀與消費者預期的偏差。

面對連串危機,小米能否修復信任、調整策略,以成功鞏固SU7乃至整體汽車業務的市場地位,成為外界關注的焦點。業內普遍認為,挑戰雖大,但也是小米檢視品牌承諾、重建消費者關係的關鍵時刻。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