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碼乾旱,預見風沙:張強的氣象科研之路
「氣象學家不是造雨師,但我們可以做氣候的翻譯者。」在蘭州乾旱氣象研究所,陽光照進研究室內,甘肅省氣象局總工程師張強正全神貫注在乾旱監測預測平台的數據上。他30多年的研究成果,彙集於這些跳動的數字裡,這些成果逐步揭示破解乾旱難題的關鍵。
張強,來自甘肅靖遠農村,從小見證過乾旱對農業的影響。童年時,父母為天旱愁眉不展的景象,讓他深切體會到氣象變化對民生的衝擊。大學畢業後,他選擇回鄉投身乾旱研究,立志為家鄉和全國解決旱災問題。
從1990年到2010年,張強帶領團隊對西北乾旱災害進行從機理、監測到預警及減災技術的系統研究。他們開發了新的乾旱預測指標、監測儀器,也首創旱區雲水資源開發及陸面水分循環理論,提出了調節表面水分、合理集雨補灌和適期播種等科學抗旱技術。這些成果不僅改善了當地抗旱能力,更成為農民的「及時雨」。
依托這類技術,科研團隊根據預警平台數據,為可能旱災地區制定專屬農業方案。比如,調節有限水源以精準滿足作物需求,或根據氣象數據精確設計不同作物的最佳播種時機,有效避開乾旱高發期,提高作物成活率。由此,乾旱預測準確率提高了10%,每年人工增雨作業面積達24萬平方公里,增水量達15億立方米,帶動直接經濟收益約15億元。
在沙塵暴領域,張強同樣有重大突破。他提出沙塵暴不僅需沙源和強風,更需特定大氣環境。依此,他領銜改進沙塵暴預報技術,從理論到方法創新多項成果,使沙塵暴預報準確率提升12%。這些技術為西北地區氣象防災體系帶來新動能。
身為資深科研者,張強不僅專注技術,他致力於人才培養,總結出培育新生代科學家的五大原則,包括國際視野、嚴謹科學態度、家國情懷、奉獻精神與對事業的執著。他認為氣象科研是接力賽,個人成就只是逗號,更多的是責任與傳承。
張強正帶領團隊,持續深入乾旱和沙塵暴等氣象災害的成因機制研究,致力提升預報精度,推動部門協作與數據共享,構建完善的氣象災害預警防禦體系,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保障提供更精準的服務。在這條與天對話的路上,張強和他的團隊仍不忘初心,不斷追求突破。
智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