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正路改名爭議延燒 各界針鋒相對
針對現行「去蔣化」政策,中央提出全台各地名為「中正路」街道進行改名的規劃,近日引起地方政治圈一連串討論以及政黨間的激辯。內政部長劉世芳受訪時表示,已著手研究各縣市「中正路」的改名方案,並強調會主動與地方政府協商,尊重地方意見,期盼未來可以達成共識。然而,這項政策卻引發部分縣市長的強烈反彈,國民黨多位地方首長公開質疑政府做法有所偏頗。
對此,國民黨主席朱立倫日前公開發言,質疑執政黨推動該案標準不一,並點名提問:「高雄市也有中正路,是否也要一併改名?」同時他也提出過去賴清德任台南市長期間,「中正路」名稱未改的作法,進一步要求現任高雄市市長陳其邁針對此議題明確說明。
高雄市市長陳其邁在面對媒體提問時則回應指出,高雄市有明確的自治條例規範,針對道路名稱更動必須經歷相當嚴謹的流程。根據現行規定,道路名稱若需改變,必須先由本地居民提出連署申請,隨後啟動公開討論,並經過民眾投票決定。他強調,這套制度已執行多年,確保決策過程透明、公正,同時真正考量到民意,而不是單方面由政府逕自更動。
此次「中正路」議題不僅成為朝野攻防的一大焦點,也顯現政黨對於歷史記憶、地名文化與民主參與之間不同的觀點。支持者認為,更改帶有威權象徵的人名地名,正是實踐轉型正義、強化社會認同的重要步驟;反對者則主張地名變更不僅涉及地方居民權益,也會對日常生活、商業活動和歷史脈絡造成影響,認為應交由居民自身判斷,政府不宜強行主導。
目前,各地方政府與中央的協商仍在進行中,相關單位也將持續蒐集民意作為決策依據。至於各縣市的地方領袖與市民是否願意響應改名,或堅守現有地名傳統,仍有待接下來的討論和民眾投票結果。這場關於歷史記憶與地方自治的拉鋸戰,未來仍將持續牽動社會關注的神經。
智新聞